(1)卡爾巴拉概況
卡爾巴拉(Karbala)是伊拉克卡爾巴拉省的首府,位於首都巴格達西南約102公里處 ,納傑夫西北約80公里處,西鄰米勒赫湖(鹹湖),也被稱作拉札澤赫湖(Razaza),地理座標位於北緯32。37 ,東經44。02 。卡爾巴拉有人口120萬(2017年),其中絕大多數為什葉派穆斯林,是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的重要聚集地。卡爾巴拉是什葉派的聖城之一,在什葉派心目中,其地位與納傑夫相去無幾。
卡爾巴拉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涼爽略有降水。雖然沒有一個月是真正濕潤的,但是每年從11月到次年4月天降冰雹卻不是什麼意外的事情。
卡爾巴拉是伊拉克最富有的城市之一,眾多的朝覲者和豐富的農產品為卡爾巴拉帶來了巨大的財富,特別是每年的什葉派慶祝活動期間。卡爾巴拉周邊生長著大量的椰棗林,椰棗是卡爾巴的重要物產。卡爾巴拉城市分新舊兩部分,舊城在北,是卡爾巴拉的宗教活動中心,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孫候賽因和其弟阿巴斯的陵墓坐落於此;新城在南,是卡爾巴拉的居民區,伊斯蘭學校和政府建築主要居於新城區。城內環境幽雅,城外果樹成林,棕櫚樹茂密成蔭。郊外的拉紮澤赫湖風景優美,是人們旅遊和娛樂的場所。
候賽因陵墓即候賽因清真寺,是伊拉克著名的聖殿之一,是前來卡爾巴拉的什葉派穆斯林主要的朝聖所。候賽因清真寺(候賽因墓)位於卡爾巴拉舊城區的中心,伊瑪目候賽因和他的同父異母兄弟阿巴斯安眠於此。
候賽因清寺院子的的地面,全部用大理石鋪砌而成,光潔明亮。進門後,裡面是一個金碧輝煌的大殿,大殿分三個廳。正廳陳列著伊瑪目候賽因的棺槨——一個金銀兩色相間的長方形棺房,棺房內部是用淺綠色的燈泡照明。第二廳中央也同樣是一個棺房,其結構、裝飾與原先那個相似,只是略小一些——這是候賽因異母兄弟阿巴斯之墓。第三廳是薩達姆 .候賽因執政後重建的。這個廳的風格與其他的兩個廳迥然不同,由地面直到拱形的天頂,全是由水晶燈和白銀組成。
(2)卡爾巴拉聖城地位的確立和發展
天使加百列對先知穆罕默德說,你的外孫和他的家人將要在卡爾巴拉—世界上最受祝福的和最神聖的土地上殉道,這裡是天堂的一個峽谷。
什葉派第四伊瑪目阿里.伊本.候賽因說,24000年前,真主創造了卡爾巴拉,並把它作為一個安全和受到祝福的避難所。卡爾巴拉將在天堂的樂園中光芒四射,就像為人類閃耀的眾星中的一顆耀眼的明星。雖然有這些教法說道,但是卡爾巴拉作為一個聖城出現在什葉派心中,還要從卡爾巴拉慘案說起。
680年,倭馬亞王朝開創者穆阿維葉去世,臨終前指定其子葉齊德為新一任哈里發。這一做法引起了各地穆斯林的不滿,阿里派領袖的候賽因拒絕公開向葉齊德宣誓效忠,並從麥迪那避居麥加。伊拉克受到穆阿維葉迫害的阿里派穆斯林乘機發難,他們宣佈候賽因為阿里和哈桑之後伊瑪目合法的繼任者,並秘密寫信給候賽因,宣稱葉齊德不配做哈里發,請他前往庫法主事。
在伊拉克阿里派的再三邀請下,候賽因率領一支由眷屬和追隨者組成的隊伍前往庫法。680年10月10日(回曆61年1月10日),名將賽爾德的兒子歐麥爾率領4000人的部隊,把候賽因和他不足200人的隨從包圍在距離庫法西北約40公里的卡爾巴拉。歐麥爾要求候賽因無條件投降並承認葉齊德為合法的哈里發。候賽因拒絕投降。
他對歐麥爾說:“……我不想流血,或者因為我流血。如果你連這個選擇也不能接受,那就把我帶到葉齊德那裡。我當面同他談,但我絕不屈服於壓力。我不能擁戴一個我認為不配擔任那崇高職位的人為伊斯蘭世界的精神領袖。”
經過兩小時激戰,候賽因的隊伍幾乎全部倒在血泊中。先知穆罕默德唯一在世的外孫候賽因及其家族的18位男性成員均戰死疆場,其中包括哈桑的兩個兒子(一個13歲,一個11歲)和候賽因的三個兒子(一個25歲,一個5歲,另外一個尚在繈褓中)。候賽因戰鬥到最後一刻,全身負傷,被刺落馬下,首級也被割下送往大馬士革,候賽因的妹妹和另外一個兒子阿里.奧沙隨著他的頭顱到了大馬士革,葉齊德把候賽因的頭顱還給他們。頭顱帶回卡爾巴拉後,與遺體合葬在一起。這就是著名的卡爾巴拉慘案。
候賽因的死給什葉派人的內心留下了巨大的創傷,使他們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中。“為殉教者候賽因復仇”成為什葉派重整旗鼓的口號,成為什葉派號召人們起來推翻倭馬亞王朝的動員令。從此以後,在什葉派教義中,承認伊瑪目必須由阿里的後裔擔任這一教條,就變得和伊斯蘭教教義中承認穆罕默德是先知這一教條同等重要了。
候賽因被什葉派看作最受崇敬的殉教聖徒,他的墓地卡爾巴拉成為什葉派的聖地,回曆1月10日被定為哀悼日,即阿舒拉節。阿舒拉節是什葉派最大的節日之一,每年都會在什葉派聚居的各地學會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但是重要的紀念活動在卡爾巴拉舉行。在節日期間,什葉派穆斯林沉痛悼念殉教的伊瑪目候賽因,有些人整月不理髮、不刮臉、不洗澡,視此為悲傷的標誌。他們不僅在清真寺裡舉行悼念性的祈禱儀式,而且還在街道和廣場上舉行聚會遊行、受難表演,著重表演候賽因英勇鬥爭和受難慘死的情節。一些非常虔城的信徒,身穿白色長衫,頭剃得光光,跟在載有聖徒形象的車後面,一面哀叫,一面用鏈條抽打或用匕首輕刺自己的身體,鮮血滴在白色的衣服上,出現點點血斑,以此表示哀傷,達到領悟聖靈的願望。
卡爾巴拉作為候賽因的陵墓所在地,隨著朝覲者的不斷增加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城市。聖城和聖陵不斷地擴大,但是也反復遭到兵燹之災。684年,在候賽因的陵墓上建起一座清真寺。749年,這座清真擴建並安置了一個圓屋頂。850年,候賽因清真寺被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瓦西格所毀。大約979年原址重建候賽因清真寺。1068年,候賽因清真寺部分毀於火災,旋即又被重建。現在的候賽因清真寺主體工程建於11世紀、到14世紀的時候,圍牆和寺頂被擴建。
類似於納傑夫,卡爾巴拉也面臨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直到18世紀在候賽尼亞運河上游修築了一個水壩問題才得到解決。1737年,卡爾巴拉取代伊朗的伊斯法罕成為什葉派的學術中心。18世紀中期,卡爾巴拉被什葉派教法學家優素福所統治,他是什葉派阿卡巴爾(Akhbari)運動的關鍵支持者。1772年,優素福去世,什葉派烏蘇里(Usuli)運動在卡爾巴拉活躍起來。1801年,在阿卜杜勒.阿齊茲統治下的第一個沙烏地阿拉伯政權殘殺了部分什葉派穆斯林並毀壞了候賽因清真寺。沙烏地阿拉伯人被推翻後,卡爾巴拉處於地方勢力與什葉派烏萊瑪的聯合管理之下,獲得部分自治權。1843年1月,奧斯曼的軍隊進入卡爾巴拉,大約有5000阿拉伯人在城內或城外被奧曼人殺害。奧斯曼人的殺戮使得卡爾巴拉的許多宗教學者和學生遷往納傑夫,這間接成就了納傑夫的什葉派宗教中心地位。
從1850年到1903年間,有大量的資金由印度阿瓦德流入卡爾巴拉。什葉派控制的印度阿瓦德省常常向卡爾巴拉提供大量宗教捐贈,而且該地有眾多朝聖者會前往卡爾巴拉。這些資金和人員的流入推動了卡爾巴拉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對提高卡爾巴拉在什葉派穆斯林中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波斯人對卡爾巴拉的發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20世紀早期,波斯人一度占到了當地人口的75%。波斯血統的卡莫納家族(Kammouna)曾經多年作為聖陵的管理人,並對卡爾巴拉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經營,直到1915年英帝國控制了該地區。
由於與什葉派宗教傳統的密切聯繫,卡爾巴拉遭到伊拉克遜尼派當局的懷疑與警覺。在薩達姆統治期間,該市舉辦的什葉派宗教慶祝活動受到嚴格的限制,許多非伊拉克籍的什葉派穆斯林禁止進入該地區旅遊朝覲。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伊拉克的這一做法與其一直強調的泛阿拉伯主義認同背道而馳,遭到各阿拉伯國家的譴責。什葉派利用這一機會與國內的其他反派聯合,號召推翻薩達姆的獨裁統治。1991年1月16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多國部隊的聯合打擊使伊拉克軍隊遭到重創,復興黨力量撤離南部地區,當地警察局也被遺棄。南部地區的什葉派乘機發動起義,以巴士拉為中心與政府軍進行對抗,納傑夫和卡爾巴拉也爆發了衝突。薩達姆政權對起義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卡爾巴拉市遭到嚴重破壞,很多人死於戰火。聖陵周圍的什葉派房屋、公共墓地、醫院變成了軍火庫和軍事堡壘。
1991年4月,薩達姆拆除了聖陵周圍的建築,建立了一個混凝土圍牆。在圍牆與聖陵之間出現了一個很大面積的“真空區”。1994年,聖陵被重建。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卡爾巴拉作為巴格達南大門,是伊拉克共和國衛隊重點防禦的地區。出於團結什葉派的需要,美軍對卡爾巴拉圍而不打 ,卡爾巴拉未遭到戰火的嚴重破壞。開始戰後重建的伊拉克當局宣佈十年內允許外國的什葉派穆斯林朝聖者參加一個沒有限制的阿舒拉節。成千上萬的外國什葉派穆斯林前往所在國的美國大使館辦理簽證,前往卡爾巴拉參加阿舒拉節。在此政策之下,2004年朝聖人數暴漲,達到十年來規模最大,有超過一百萬人來到卡爾巴拉參加阿舒拉節,其中多數是伊拉克人。但是戰爭並沒有使宗派鬥爭平息,相反卻催生了恐怖活動。
2004年3月2日,卡爾巴拉發生了阿舒拉慘案。炸彈襲擊了聚集的人群,造成幾百人傷亡。一個重大的什葉派節日在恐懼和暴力中度過,導致數千軍隊和員警進入該地區維持治安。2007年4月14日,一個汽車炸彈在距離聖陵180米的地方爆炸,造成47人死亡,超過150人受傷。2008年1月19日,200萬伊拉克什葉派朝聖者前往卡爾巴拉慶祝阿舒拉節,2萬名負責安保的軍隊和員警與遊行的朝聖者發生衝突,導致263人死亡。
(3)卡爾巴拉對伊拉克什葉派的影響
卡爾巴拉慘案在什葉派心中留下了永恆的記憶,伊瑪目候賽因的殉教行為在什葉派穆斯林心中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後世的什葉派學者把候賽因的行為描述為自願的自我犧牲,其目的在於“震撼穆斯林的良知,重新啟動穆罕默德為伊斯蘭教社團所開創的道德信仰,因為這一信仰已經受到世俗的倭馬亞人的侵蝕” 。由於候賽因在什葉派穆斯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作為他的殉難地與陵墓所在地的卡爾巴拉便被罩上了神聖的光環。在什葉派穆斯林朝覲大軍的推動下,卡爾巴拉發展成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宗教城市。
卡爾巴拉是著名的什葉派知識中心和學術中心,擁有許多宗教學校和宗教學者。卡爾巴拉有著名宗教學者阿亞圖拉伊斯法罕尼和納以尼,以及傳統的宗教學者家族設拉茲家族。由於卡爾巴拉的神聖地位和大批宗教學者的存在,使得其對伊拉克什葉派乃至伊拉克政局有著重大影響。
1914年11月,英國向奧斯曼土耳其宣戰,卡爾巴拉和納傑夫的宗教學者一起撰寫文章,抨擊英國勢力的干涉及基督教影響的不斷擴大,號召伊拉克人團結起來爭取政治獨立、捍衛伊斯蘭宗教信仰。1919年,卡爾巴拉的一批高級宗教學者和聖裔簽署了一份請願書,聲明卡爾巴拉人已經選擇麥加謝里夫.候賽因的一個兒子擔任領域袖,“他接受伊拉克人民選舉產生的協商會議約束,經伊拉克宗教學者的同意行使統治權,管理各項事務”。在反抗英國對伊拉克委任統治的過程中,卡爾巴拉和納傑夫一起舉行示威遊行,並發動起義建立自治政府。
在伊朗伊斯蘭革命過程中,卡爾巴拉的宗教學者予以聲援支持。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後,卡爾巴拉在反抗伊拉克復興党和薩達姆政權過程中始終走在前列。
卡爾巴拉是伊拉克繼納傑夫後另外一個重要的什葉派宗教聖地,是什葉派重要的活動中心,與納傑夫一起構成伊拉克什葉派的孿生兄弟,像是兩顆閃耀的明星鑲嵌在伊拉克的南部地區,對整個什葉派世界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影響。伊拉克現代國家建立之後,卡爾巴拉的發展也受到了一定影響,明確的國家疆界、強烈的國家認同和強制的排外政策約束著聖地對國界線以外地區的影響。尤其是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後,伊朗什葉派穆斯林越來越傾向于接受本國的什葉派聖地,這就使得長期以來作為兩伊地區什葉派宗教學術中心的納傑夫和卡爾巴拉影響力更多局限於伊拉克地區。
第二次海灣戰爭後,什葉派在伊拉克重建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什葉派在歡欣鼓舞的同時,不得不面對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恐怖主義的威脅。失勢的遜尼派、要求獨立的庫爾德人都對新政權疑慮重重,地區矛盾衝突遠非短期可以解決。卡爾巴拉作為什葉派的宗教聖地是恐怖分子首選的襲擊目標之一,恐怖和戰火的威脅將大大不利於卡爾巴拉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