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什哈德概況
馬什哈德(Mashhad)是伊朗拉札維呼羅珊省首府,位於伊朗東北部,在首都德黑蘭以東850公里處,臨近阿富汗和土庫曼斯坦的邊境。馬什哈德的地理座標位於北緯36。18 ,東經59。36 ,人口295人(2017年),其中波斯人占94%以上。馬什哈德是伊朗第二大城市,什葉派穆斯林著名的聖城之一,也是唯一一個擁有阿拉伯語名字的伊朗大城市。
馬什哈德地處卡什夫(Kashaf)河谷,居於比娜露丹山(Binaloodand)和海札瑪斯宰得山(Hezar-masjed)之間。臨山的位置使該地的氣候四季分明,春溫、夏熱、秋美、冬涼。該地年平均降水量約255毫米,其中有一部分降水是以降雪的形式出現。每年的12月到次年5月,降水比較豐富,相對濕潤,其他月份降水量少,比較乾燥。馬什哈德的夏季是典型的幹熱型氣候,最高氣溫可達到35.C以上。冬季是典型的冷濕型,夜間最低溫在零度以下。
馬什哈德城區分為新老兩部分,老城區分佈有伊瑪目禮薩陵、清真寺、神學院、博物館、醫院等建築群,新區則有比較現代化的街道、住宅以及一些旅遊設施。
馬什哈德是許多著名的伊朗文學家和藝術家的故鄉。其中代表性的有伊朗當代著名詩人馬赫迪.阿克哈文.薩勒斯(Mehedi Akhavan-Sales)和伊朗傳統歌唱家及作曲家穆罕默.禮薩.沙札瑞(Mohammad Reza Shajarian)。馬什哈德以菲爾多西的城市為人們所知曉。菲爾多西是伊朗史詩《列王記》的作者。菲爾多西和薩勒斯都葬於圖斯——一個被認為是現代馬什哈德源頭的古老城市。
(2)馬什哈德聖城地位的確立和發展
馬什哈德這個詞來源於阿拉伯語,意為“殉道的地方”。馬什哈德之所以能成為什葉派的聖地,最主要是因為什葉派第八伊瑪目阿里.禮薩在此殉難並葬於此地。在公元9世紀剛開始的時候,馬什哈德只是距離圖斯24公里遠的一個被稱作塞納巴德(Sanabad)的小村落。那裡有一座呼羅珊總督胡馬德.艾本.卡特巴(Humayd ibn Qahtaba)行宮。808年,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哈倫.拉希德御駕親征拉菲.艾本.萊伊斯(Rafi ibn al-layth)在河間地帶(Transoxania,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發動的叛亂。他途經圖斯時身染重病,生命也走到了盡頭,並被埋葬到胡馬德.艾本.卡特巴的行宮之下。
哈倫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艾敏和麥蒙為了爭奪哈里發地位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最終麥蒙戰勝了艾敏,成為帝國的哈里發。但是什葉派穆斯林不斷在帝國境內發動叛亂,讓麥蒙頭疼不已。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籠絡什葉派穆斯林,麥蒙聽從維齊爾的建議,於814年將什葉派第八伊瑪目阿里.禮薩指定為哈里發的繼承人。同時規定,國服由阿拔斯的黑色改為什葉派的綠色。
為了表示對阿里.禮薩的信任,麥蒙把自己的一個女兒嫁給了阿里.禮薩,把另一個女兒嫁給了阿里.禮薩的兒子。阿里.禮薩集萬千尊寵於一身,看起來一切都是順理成章。麥蒙的這一做法迎合了什葉派穆斯林的政治要求,但是卻引起了阿拔斯派穆斯林的不滿,政府中的阿拔斯派感到一股暗流正在吞噬帝國的統治基礎,各地紛紛發動叛亂,準備廢黜麥另選哈里發。麥蒙逐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接受大臣的建議從中亞的木鹿返回巴格達挽救危局。
818年,哈里發麥蒙與伊瑪目阿里.禮薩啟程返回巴格達。隊伍途徑圖斯時進行休整。當時正值夏季,阿里.禮薩食用大量葡萄後死亡,哈里發將其葬在了其父哈倫旁。 另有一說,禮薩是被麥蒙毒殺的。
這件事發生後,塞納巴德(Sanabad)被稱為禮薩的殉難地,即馬什哈德。什葉派穆斯林開始朝覲、參觀他的陵墓。公元9世紀末期,禮薩陵上建了一個圓屋頂,圍繞禮薩陵出現了很多集市建築。千年以來,這裡已經被毀滅和重建了若干次,但直到1220年蒙古人席捲亞歐前,馬什哈德並非一個重要的城市。
這一年,蒙古人的襲擊毀滅了很多呼羅珊的大城市,但是馬什哈德卻相對完整地保存下來,許多災難中的倖存者遷居到馬什哈德。當旅行者艾本.拜圖基塔(Ibn Battuta)1333年拜訪此地時,他在遊記中寫道,這是一個擁有大量的果樹、溪流和磨坊的大鎮子,一個巨大而優雅的圓頂建築覆蓋聖陵,聖陵的牆壁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彩色絲帶。在蒙古裔的帖木兒帝國國王沙魯克.米爾札統治期間,馬什哈德成為帖木兒帝國的主要城市之一。帖木兒的妻子古哈莎德(Goharshad)資助建設了聖陵旁邊一個宏偉的清真寺,清真寺就以古哈莎德命名。這座清真寺直到今天保存還比較完好,它規模宏大,成為15世紀馬什哈德地位的象徵。
伊朗薩法維王朝的開創者伊斯瑪儀國王在帖木兒呼羅珊王國國王候賽因.米爾札去世後佔領了馬什哈德。但在阿巴斯一世統治期間,馬什哈德被烏茲別克人暫時佔據。經漫長而艱難的爭奪,阿巴斯在赫拉特附近擊敗了烏茲別克人,將其驅逐到藥殺河(阿姆河)以外地區,並在1597年重新奪回馬什哈德。阿巴斯一世鼓勵人們去馬什哈德朝覲,據說他曾徒步從伊斯法罕前往馬什哈德。在薩法維王朝時期,馬什哈德獲得了更多的宗教認同,變成呼羅珊地區最重要的城市,環繞禮薩陵許多伊斯蘭宗教學院和建築拔地而起。
除了宗教上的地位,馬什哈德還扮演了重要的政治角色。在阿夫沙爾王朝納迪爾國王統治時期,馬什哈德迎來了它的輝煌。納迪爾國王(1736-1747年)把馬什哈德是升為王國的首都。在沙魯克.阿夫沙爾統治時期,馬什哈德仍然作為阿夫沙爾王朝的首都。這種地位一直保持到1796年阿迦.穆罕默德.汗征服了呼羅珊地區。
1912年,伊瑪目禮薩陵遭到俄國炮火的襲擊,導致包括聖陵上部的圓金頂在內的一些設施的毀壞,這引發了什葉派穆斯林大範圍的持續的不滿和怨恨。
1935年,馬什哈德爆發了反現代化、反國王的群眾運動。作為對宗教學者譴責國王異端改革、腐敗、重稅的回應,許多商人、農民進入聖陵靜坐示威,並打出“國王就是新的葉齊德”的標語。當地員警拒絕侵犯聖陵,國王從阿塞拜疆調來軍隊進行鎮壓。軍警不顧清真寺和聖殿的避難特權,向群眾開槍,造成數百人傷亡。馬什哈德事件標誌著宗教人士與王權的決裂。1978年,伊朗政局動盪,示威遊行和罷工此起彼伏,國王下令鎮壓不滿的人群,馬什哈德再次遭到破壞。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後,馬什哈德在宗教上的重要性得到強化。
馬什哈德是伊朗重要的工業城市,它有較完備的工業體系:汽車製造業、化學工業、鋼鐵工業、紡織業、金屬和非金屬礦業、建築材料工業、食品加工業,還生產眾多的手工藝品。馬什哈德是伊朗的第二大汽車製造中心,也是地區主要的皮革產品製造地。
馬什哈德是伊朗的朝覲聖地、旅遊中心、赴馬什哈德朝覲的人數,1964年為22萬人,而幾年之後則增為320萬人, 現在每年有超過2000萬 的遊客來此朝覲、參觀。為了應付如此龐大的遊客量,馬什哈德開設了眾多的旅館,其數量超過整個伊朗賓館數的55%。為了支撐龐大的流動人口,馬什哈德建立起包括公路、地鐵、鐵路、航空在內的立體交通體系。馬什哈德國際機場是伊朗僅次於德黑蘭麥赫拉巴德機場的最繁忙的機場。
宗教上的顯赫地位以及巨大的人流量,也使馬什哈德成為恐怖襲擊的重要目標之一。1994年的阿舒拉節(7月20日),一枚炸彈在禮薩陵的禱告廳爆炸,造成至少25人死亡。該事件的主謀之一是製造了1993年美國世貿中心爆炸案的瓦哈比派穆斯林拉米茲.尤塞夫。
(3)馬什哈德對伊朗什葉派的影響
馬什哈德位於古代絲綢之路的一塊主要的綠洲地帶,是聯繫東西交通的必經之地。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除了在交通方面,馬什哈德並非一個重要的地區。伊斯蘭教興起後,隨著什葉派運動的發展,馬什哈德逐漸顯露出了在宗教上的重要地位。伊朗是一個在歷史上產生高度文明的地區,它的文明程度遠遠高出了它的阿拉伯征服者。作為非阿拉伯裔的穆斯林,波斯人是伊斯蘭教中長期處於邊緣地帶的族群。什葉派的政治訴求成為波斯人表達自己不滿的一種途徑,這種民族情緒在宗教上的表達,讓波斯人更傾向於非正統的什葉派宗教信仰。
伊拉克長期是什葉派活動的中心地區,但阿拔斯王朝定都巴達後,阿里派遭到了阿拔斯派的打擊,活動範圍不得不向帝國東部地區轉移,伊朗在什葉派發展史上的重要性得到增強。什葉派的宗教聖地大多集中在伊拉克境內,處於東部邊緣省區的伊朗很難獲得合適的形成時機,但什葉派的活動又迫切需要這麼一個地方起到連接作用。第八伊瑪目阿里.禮薩在馬什哈德的去世,讓伊朗獲得了這樣的機會。馬什哈德借助阿里.禮薩的聲望,在漫長的歷史時空中逐漸發展壯大。
伊朗薩法維王朝的建立,確立了什葉派在伊朗的統治地位,也為馬什哈德的發展提供了絕佳的機會。眾多什葉派朝聖者的前往提高了馬什哈德的地位,也直接帶動了當社會經濟的發展。馬什哈德成為宗教學術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巴列維王朝推行的西方化、世俗化改革引起了宗教人士的不滿,政教關係處於緊張狀態。伊朗知識份子興起了訴諸傳統什葉派思想的革命理論,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出自馬什哈德的阿里.沙里亞提。伊斯蘭革命領袖霍梅尼的接班人哈梅內伊也出生于馬什哈德的宗教學者家庭。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後,伊朗與伊拉克關係長期緊張,原來作為什葉派朝覲首選的伊拉克納傑夫與卡爾巴拉對於大部分伊朗人而言已經成為遙遠的夢想。馬什哈德由此獲得了更多伊朗什葉派信徒的青睞。
對於伊朗人而言,馬什哈德不僅滿足了他們宗教信仰上的要求,同時也滿足了他們民族主義的訴求。一個本土化的宗教聖地對於強化什葉派穆斯林的國家認同,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中東地區,長期彌漫著泛伊斯蘭主義,希望將整個阿拉伯地區都團結在真主和先知一面旗幟之下,但民族主義和宗教主義的存在,讓這種理想流於空想。況且,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對於一個國家的存在發展而言具有重大的意義。馬什哈德的存在恰好彌補了伊朗與伊拉克什葉派過度強調宗教認同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鑒於此,馬什哈德在宗教上的地位還有可能進一步得到增強,在伊朗另外一座聖城庫姆也分擔這種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