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夫哥羅德

俄羅斯第一個首都諾夫哥羅德(世界文化遺產1992年)

 

諾夫哥羅德是俄羅斯一個最古老的城市,建城於859年。

諾夫哥羅德有220,200 的人口(2018年),是諾夫哥羅德州的首府。俄羅斯西北部歷史名城。跨沃爾霍夫河兩岸,南距伊爾門湖6公里。水陸交通要道。12至15世紀為諾夫哥羅德公國都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摧毀殆盡。戰後重建,有11至15世紀著名建築古跡,如聖索菲亞教堂、安東尼耶夫教堂和古城塔樓等。設有2所高等學校。

諾夫哥羅德是古羅斯國家的發祥地。按編年史記載,留列克王朝的始祖、瓦良格人的領袖留列克受諾夫哥羅德人之邀,帶領親兵來到該城,在那裡建立了羅斯的第一個王公政權。留列克的繼承者奧列格征服基輔,成為基輔大公公位的奠基人。後來在羅斯封建分裂時期,諾夫哥羅德是最重要的公國之一,以商業發達著稱。由於城市貴族力量的強大,諾夫哥羅德在1136年完全脫離了基輔大公的控制,成為一個事實上的共和國(諾夫哥羅德封建共和國)。共和國仍然保留了王公,但其地位相當於一個衛戍部隊首領。諾夫哥羅德封建共和國存在了300多年,最終併入統一的俄羅斯國家。

 

1487年,諾夫哥羅德臣服莫斯科伊凡三世大公。漢薩同盟商人被驅逐。1570年,在社會反抗浪潮中,伊凡雷帝將諾夫哥羅德洗劫一空。隨著18世紀聖彼得堡的繁榮,諾夫哥羅德從此衰落下去。

 

諾夫哥羅德是傑出的文化中心,俄羅斯石制民族建築的發源地,和最早的國家繪畫學院所在地,對中世紀俄羅斯的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是中世紀及稍晚時期(11-19世紀)俄羅斯建築的真正(保留遺產)。是俄羅斯文化宗教的主要中心之一。作為俄羅斯歷史的發祥地,迄今人們仍稱之為“偉大的諾夫哥羅德”,包含了人們對這座城市的敬意。要探索俄羅斯文化起源,這裡堪稱最合適的場所。

 

諾夫哥羅德主要景點

 

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於1045年以基輔索菲亞大教堂為藍本建成的。它是現存的俄羅斯最古老的建築。如今,基輔索菲亞大教堂在外觀上已經重新翻新,兩者不具備可比性。相對來說,聖索菲亞大教堂顯得更為簡潔質樸、鏗鏘有力。這座教堂共有6個穹頂,其中正中間一個明顯高出其他一大截,而且是金色的。在諾夫哥羅德的教堂都具備窗戶少而且小的特徵,也因此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堅固的城堡。

教堂內部昏暗、古色蒼然,有一種從外觀上很難想像的厚重感。牆壁上掛滿水彩壁畫,其中祭壇前天井的穹頂出殘存的壁畫是12世紀的作品。面向祭壇,右側是著名的12世紀聖像《祈禱的聖母》。祭壇右側掛著“石灰石十字架”,是為紀念庫里科沃戰爭勝利而製作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被用作歷代大公和貴族們的墓地,教堂西南部是建造這座教堂的弗拉基米爾大公及其母親安娜的墓地。西側的外壁,刻滿聖經故事“青銅門”,據說是在1187年從瑞典的錫格蒂納要塞搬過來的。東側是1437年建造的鐘樓,展示有被棄用的大鐘。

 

千年俄羅斯紀念碑

為紀念留列克即位1000周年,1862年建造了這一千年俄羅斯紀念碑。紀念碑周圍,排列著點綴俄羅斯歷史的統治者、英雄、文化名人等頗具特徵的雕像。位於中間位置、面向南方的持盾士兵,就是留列克其人。目光向左移,依次是弗拉基米爾大公、彼得大帝、伊凡大帝以及最早擊敗韃靼人的德米特里·頓斯科伊,共有6個歷史人物。

 

諾夫哥羅德歷史建築博物館

諾夫哥羅德歷史建築博物館位於“千年俄羅斯”紀念碑南部不遠處,是俄羅斯為數不多的博物館之一。一樓是城市歷史的相關展示,這裡收集有市民穿過的革制長筒靴等挖掘品,頗具名氣的、始於13世紀的白樺皮文書,講述諾夫哥羅德源遠流長歷史的大批資料等。二樓陳列有來自周圍教堂的古老聖像畫。

 

雅羅斯拉夫宅邸遺跡和市場

中世紀,這一地區被開闢為市場,成為諾夫哥羅德最繁華的地區,8世紀前後以及是進行國際貿易的場所,這一點已經得到考證。因這裡曾是雅羅斯拉夫大公的宅邸,由此而得名。

除了商業街,這裡還殘留著7處12-17世紀的教堂,它們被逐個修復和對外展示。大概位於建築中心位置的大教堂,名叫“宮廷的尼古拉斯教堂”,是1136年的建築。除了教堂內部祭壇裡的部分舊壁畫之外,在教堂地下也殘存有教堂最早的壁畫——《最後的審判》的碎片。它是俄羅斯最古老的一幅《最後的審判》,上面繪有漂流在河中、有醉蛇小龍盤曲在腳上等人們的形象。教堂的其他部分用於展示與教堂修復、挖掘工作相關的內容。北部不遠處的磚瓦色教堂母神教堂,建造於1207年。其中央穹頂兩側殘存也有水彩壁畫,這也十分難能可貴。道路對面的“市場上的格奧爾吉教堂”,是17世紀的建築物,今天演變為收集有古代諾夫哥羅得城鎮照片的展示室。

 

伊爾伊納街的救世主教堂

救世主教堂建造于1374年,是一座白色牆壁的美麗教堂。在外壁上佈滿14世紀諾夫哥羅德地區教堂特有的精美浮雕。

從外觀上看非常美麗的這座教堂,因為希臘畫家奧凡·格列的壁畫而出名。通過近年來的學術調查,人們發現在內部牆壁厚厚的塗飾下,大部分人物像都僅使用了紅褐色和白色兩種顏色,在極富自信的人物表情之下,還流露出一種神秘的感情。據說在創作初期,著名的壁畫大師安德列·盧布廖夫也參與了指導工作。

與救世主教堂僅一路相隔的是1688年彼得大帝幫助建造的茲納緬斯基教堂,它的木結構門很有特色。這座教堂與諾夫哥羅德的教堂建築式樣有所不同,據說是具備有“俄羅斯金環”周圍建築的某些特徵。裝飾內部的壁畫與1702年繪成,色澤依然鮮豔,看來是得到了極好的保存。

 

近郊的主要景點

 

尤利耶夫修道院

為紀念在愛沙尼亞取得的勝利,雅羅斯拉夫大公於1030年創建了尤利耶夫修道院。值得一看的是建造在中心地區12世紀的格奧爾吉教堂的壁畫。從牆壁到天花板,佈滿了精美的壁畫。今天大部分壁畫都經過修復,僅在窗框部分殘存有少量原有的壁畫。

 

木結構建築博物館

這是一家收集諾夫哥羅德地區傳統木結構建築的露天博物館。以16世紀的教堂為代表,木結構建築博物館這裡有農家、糧倉等20多處建築,是從當時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的。一邊散步一邊流覽建築物內的陳設,時光如同返回到了中世紀的俄羅斯一樣。

 

諾夫哥羅德的聖索菲婭大教堂

雄偉的聖索菲婭大教堂高聳於克里姆林和沃爾霍夫之間,如同一位“身披愷甲、頭戴桂冠”的白髮勇士一般,守衛著偉大的諾夫哥羅德。它頂部的四個圓頂因是用鉛澆鑄的,所以顯得晦暗陰沉,但第五個圓頂卻仿佛騎士的頭盔一般,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許多世紀以來,索菲婭大教堂一直是古城諾夫哥羅德的象徵。它的牆體是由“當地土生土長”的岩石壘成。沃爾霍夫出產的石灰石板是建造大教堂極好的材料。不僅如此,許久以來,石灰石的堅固性、特有的結構與色彩共同構築了諾夫哥羅德所有教堂的外觀。

 

這座大教堂是古俄羅斯建築藝術的卓越代表之一。作為羅斯公國北部最古老的石結構建築豐碑,諾夫哥羅德的索菲婭大教堂僅比基輔的索菲婭大教堂晚建造了幾年,它是由弗拉基米爾·雅羅斯拉維奇大公,即智者雅羅斯拉夫大公之子建造的。從12世紀30年代起,它就成為諾夫哥羅德市民共和國的主教堂。當時曾流傳著一句口號:“哪裡有聖索菲婭,哪裡就有諾夫哥羅德。”

自古以來,人們都把諾夫哥羅德人視為熟練的工匠,即從事與林業有關活動的人。10世紀末,他們用橡木建造了宏大的13層索菲婭教堂。大約過了50年後,這座有些像基札城著名的小教堂的多圓頂教堂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1045~1052年,在它的原址上再度建起了巨大的、能容納更多市民的索菲婭大教堂。

 

據諾夫哥羅德編年史第一卷證實,聖索菲婭大教堂緣于“智者雅羅斯拉夫大公的一紙詔令”,並由他的兒子弗拉基米爾·雅羅斯拉維奇大公與大主教盧卡.吉亞塔於1045年奠基的。在此之前,諾夫哥羅德尚無石結構建築,施工隊也是從基輔請來的。5年後,即1050年,工程完工。編年史對此做了如下記載:“諾夫哥羅德的聖索菲婭大教堂終於完工了,智者雅羅斯拉夫之子弗拉基米爾大公和盧卡大主教也完成了他們的使命。” 1051年,在聖十字架遊行節這一天,聖索菲婭大教堂舉行了落成典禮。

 

聖索菲婭大教堂建于基輔羅斯鼎盛時期,其外觀與智者雅羅斯拉夫所喜愛的基輔索菲婭大教堂非常接近。雖然它是在基輔的同名大教堂的影響下建立起來的,但是,它的雄偉簡潔、和諧厚重以及緊密相連的五圓頂表達出的整體感,卻都顯現出了諾夫哥羅德的特色。格拉巴里院士寫道,“你只要對偉大的諾夫哥羅德堅固、敦實的眾多豐碑看上一眼,就會明白諾夫哥羅德人的理想。他們是善良的勇士,雖然沒受過什麼教育,但卻有自己的智慧。諾夫哥羅德的建築,就像諾夫哥羅德人一樣,在樸實而厚重堅固、沒有任何繁冗雕飾的牆體後面表達出的是強大、剛毅的風格。諾夫哥羅德人的信念是力量,他們的審美觀是力量之美;雖然不總是很協調,但卻總是那麼巍峨雄偉,因為力量與雄奇永遠令人傾倒。”

 

諾夫哥羅德的五圓頂索菲婭大教堂看上去很普通,但卻比基輔的同名大教堂更令人心動。古俄羅斯建築中透出的那種威嚴的力量令觀者無不嘆服。從外觀看,大教堂散發出壯士歌與史詩般的意境。不過,今天看來是那麼嚴肅的大教堂,當時卻代表著更熱切、歡快與輕鬆的意味。教堂是用摻有小碎石的水泥砂漿將巨大的砂岩和介殼灰岩拼砌而成,而這種工藝在12世紀中葉前並不存在。正因為如此,大教堂才得以雄居在堡壘圍牆中,尤顯宏偉與威嚴。在建造大教堂時,工匠們還使用了許多未經加工的石材,這種建築方式在羅斯公國南部並不多見,不過在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和西斯拉夫人那裡卻非常普及。大教堂的牆體厚達1.23米,其高度約40米。

 

在幾個世紀的歷史中,索菲婭大教堂曾不止一次地被改建、修復,並因此改變了其原貌。最初,大教堂採用的是開放式的回廊環繞的建築方式,但這種由來自南方的基輔工匠們採用的結構,在北方並沒有什麼功用,因此,很快就被拆掉了。大教堂的正面得以顯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更具“北方特色”,也更威嚴。東面的圍廊則換成了兩座不大的側祭壇,其北側是聖福音派教徒約翰的祭壇,南側是聖母降生祭壇。它的上方是聖器間,裡面陳列著精美異常的珠寶珍品。1570年,伊凡雷帝的近衛軍洗劫了大教堂的聖器間,搶走了珍貴的法器如聖像、法衣、教堂鐘,還撕破了古代的科爾松聖帳。

 

12世紀末,大主教瑪律季里又增建了一個所謂的“金色”(瑪律季里耶夫斯基) 台階,這一台階後來成了諾夫哥羅德歷代大主教安葬的地方。大教堂內還有兩個側祭壇:聖先行者約翰側祭壇以及聖約基姆和聖安娜側祭壇。後者是于990年為紀念諾夫哥羅德第一座基督教教堂而修建的,其創立人是諾夫哥羅德首位主教聖約基姆·科爾松斯基。正是他推倒了木雕雷神像,並在沃爾霍夫的河裡為諾夫哥羅德人施洗。在他任主教期間,諾夫哥羅德還建造了第一座木結構的索菲婭教堂。

 

在早期,索菲婭大教堂的頂部是用鉛板覆蓋的,只是到了15世紀時,中央的圓頂才包上了一層鍍金銅板。幾個世紀以來,由於當地耕種層不斷積累,大教堂“沉降了”1.3米。

大教堂的西南毗鄰著一座圓頂直角塔樓。在其厚厚的牆壁內有一條樓梯直通塔頂的敞廊。從前,這裡曾修了一些非常隱蔽的密室,裡面藏著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國家財產以及大主教們與顯赫貴族們的私產。1547年12月,伊凡雷帝偶然發現了其中的一間密室。據史書記載,伊凡雷帝來到諾夫哥羅德後,並不知道據說被大教堂建築者—弗拉基米爾大公藏在牆壁內的古代寶藏,誰都不知道這批財寶的事,“既沒有傳聞,也沒有記載”。因此,這一消息來源無從查考。但有一天夜裡,伊凡雷帝來到了大教堂,“開始威逼大教堂管鑰匙的人和聖堂的一些工友,試圖從這些人口中打探出寶藏的情況”,但這些不幸的人甚至連想都沒想過什麼寶藏的事。由於沒能瞭解到什麼消息,沙皇開始沿著通往教堂頂部敞廊的樓梯拾階而上,突然他停了下來,吩咐扒開牆壁。終於,沉睡在夾層內的“龐大寶藏展現在了人們眼前”:古代的格里夫納銀錠、半盧布的銀幣和金盧布。沙皇將這些寶藏裝了滿滿幾大車,運到了莫斯科。順便說一下,這不是索菲婭大教堂唯一的藏金密室,在大教堂的東南角,在聖器間地板與助祭室的拱頂之間還有一間巨大的密室,裡面藏著諾夫哥羅德的財寶。其他的密室則都修在塔樓的牆體內。

 

在索菲婭大教堂的聖物中,還包括舉世聞名的西格通斯基(科爾松斯基)聖帳,以及由12世紀西歐的藝術家所澆鑄的罕見鑄模。這些聖帳是諾夫哥羅德人攻佔了瑞典首都西格通納後作為戰利品運抵諾夫哥羅德的,後來又作為禮物獻給了聖索菲婭大教堂。有時,它們也被稱作智者雅羅斯拉夫大公給諾夫哥羅德人的贈品。儘管如此,這些聖帳並不是在瑞典、而是在德國馬德堡製作的,據說,上面還有馬德堡主教魏赫曼的畫像。

 

大教堂的門面覆蓋著一層刻有淺浮雕的青銅板,上面除了取材自舊約和新約全書的圖案外,還有一些象徵物飾。圖案上方分別用拉丁文和俄文刻著解釋這些圖案的銘文,最下方飾製作這些聖帳的鑄匠—利克曼和瓦伊斯穆特—的雕像,上面的銘文也很簡白:“利克文制”。“工匠亞夫拉姆”的青銅雕像也被安放在這裡,他是諾夫哥羅德的一個鑄匠,曾把這些聖帳帶到諾夫哥羅德,並把它們收集了起來,作了補充。

 

1570年前,諾夫哥羅德的索菲婭大教堂內還有一塊中世紀的雕塑紀念物—瓦西里耶夫聖帳。它是在伊凡雷帝洗劫了諾夫哥羅德後被運到亞歷山大小鎮的。現在,它被安放在亞歷山大市的三聖大教堂內。這幅聖帳是由工匠伊格納季·烏斯久札寧在1336年根據諾夫哥羅德大主教瓦西里·卡利卡的委派製作的,大主教的肖像也被刻在了上面。瓦西里耶夫聖帳是在銅板上用“黃金蝕刻”而成,其方法是:首先在發黑(氧化作用)的銅板上用刀刻出圖案來,然後在刻槽內熔入金絲,最後將銅板削平,拋光。聖帳上的福音書題材的情節中,還有基托弗拉斯的畫像。這是一個半人半馬的神人,而且是諾夫哥羅德的工匠們喜愛的題材,在西格通斯基聖帳上也有基托弗拉斯的形象。

 

大教堂內十分昏暗。暗淡無光的壁畫可憐巴巴地吸收著從完美的高圓頂上透下來的一絲絲淡淡光線。從前,大教堂內鍍金的燈飾和珍貴的飾物將聖像映襯得個個溢彩流光,可現在,就像大教堂的外部一樣,其內部的裝飾已今非昔比。而且,後來安放的裝飾著14~16世紀聖像的聖像壁也破壞了其內部空間的和諧統一。古代,在這個位置上是一座不高的木制祭壇,教堂內殿和內裝修看上去也更完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教堂的聖像壁、沙皇和都主教座位上的木刻帳幔被法西斯分子運到了德國,戰後才被發現並歸還了回來。

 

在對大教堂進行考古挖掘和清理最近時期的地表時,人們發現了一些由黃色、綠色、棕色和黑色等彩色玻璃鑲嵌的古代嵌板殘片。這些嵌板曾用來裝飾教堂高處的地方、祭壇柱和地板。

在一排排支撐著教堂拱頂的巨型圓柱上,畫滿了以紅藍色調為主的繪畫,但它們的創作年代要晚一些,是在19世紀末。總體上,索菲婭大教堂內保存完好的壁畫並不多。在1050年大教堂完工後,約有半個世紀未曾裝飾過。只是到了1108年,才有一批大師們來到這裡,並在1108~1109年間在教堂內作畫。在1829年和1897~1900年間,大教堂內的繪畫裝飾經歷了極其困難的修復歷程,以至於大部分古代壁畫遭到破壞。在偉大的衛國戰爭期間,軍事行動也對大教堂的壁畫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在大教堂的主圓頂下方是一幅救世主基督的臉部畫像。據傳說,畫師們曾想創造一幅救世主右手祈禱的畫像,但畫成這個樣子後,當他們早上來到教堂的時候,每次都發現上帝的右手手指是緊握著的。在畫師們校正回原來的樣子後,第二天卻又恢復成右手手指緊握的狀態。在對畫像進行第四次校正後,畫師們突然聽到了一個聲音:“畫師們,噢,畫師們!請不要把我的手畫成祈禱的樣子,要把它畫成緊握的樣子。因為我用這只手掌握著偉大的諾夫哥羅德的命運,當我的手鬆開之時,也將是諾夫哥羅德滅亡之日。”後來,這幅耶穌像被人們從地下精心地清理出來,但在1941年,卻被法西斯的炮彈炸毀了,救世主的手鬆開了,諾夫哥羅德也隨之變成了一片廢墟。

 

據傳說,大教堂的聖索菲婭像是由希臘的畫師們繪製的。據預言家們稱,聖索菲婭是主的智慧的體現,因此被繪成了智慧天使的模樣。大教堂的另一件聖物是木制的“科爾松聖像”,上面描繪的是主傳播福音的模樣。這幅畫也曾被伊凡雷帝搶走,但後來又歸還給了大教堂。還有一幅聖母像也歸大教堂所有,這是因為聖母本身就是體現著智慧的教堂。

 

現今,在諾夫哥羅德的索菲婭大教堂內只能看到為數不多的11世紀的繪畫殘片,它們是根據拜占庭藝術的波蘭康斯坦丁流派的風格製作的。11世紀以前繪製的“彼得與保羅像”也是大教堂保留下來的古代聖像。在大教堂聖像壁上只有希臘或塞爾維亞聖像畫師在1341年繪製的幾幅聖像保存得比較完整。

 

在大教堂頂部敞廊的北側祭壇內,藏書豐富的圖書館佔據著幾間房子。索菲婭大教堂是諾夫哥羅德的主要書庫之一,其中包括歷史文集和宗教文集,希臘和拉丁作家的譯著,數學文集、通俗醫書和古代醫書等等。在16世紀30~40年代,大主教馬卡里在位時,索菲婭教堂圖書館得到了大力充實。當時從諾夫哥羅德所有的修道院徵集了大量的手抄著作並運到了這裡。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間裡,這裡還進行著年鑒的編纂工作。此外,大教堂還開辦過羅斯公國最早的一間學校。在智者雅羅斯拉夫時期,曾有300名兒童在這間學校接受教育。

 

在大教堂的古代砂漿牆壁上和塔樓上,至今仍保留著眾多11~13世紀諾夫哥羅德人刻劃的銘文與粗刻像,其中包括禱告像,諾夫哥羅德宗教與政治生活中的各種大事記、自傳、笑話,如“雅基姆站著睡著了,靠著石頭的額頭發芽了”等。

在索菲婭大教堂的聖母降生祭壇中,安葬著許多俄羅斯的聖人,如大教堂的創始人、聖弗拉基米爾·雅羅斯拉維奇(卒於1050年)和他的妻子亞歷山德羅芙娜大公夫人,聖姆斯季斯拉夫·赫拉佈雷大公,他是亞歷山大·納夫斯基(卒於1180年)的祖父,女聖人因吉戈爾達大公夫人,聖安娜—智者雅羅斯拉夫的妻子(卒于1048年),聖尼基塔·別爾切斯基、諾夫哥羅德第七任主教(卒于1108年),聖費奧多爾·雅羅斯拉維奇大公,他是亞歷山大·納夫斯基大公的兄弟。這裡還安葬著諾夫哥羅德的聖徒,兩位諾夫哥羅德的首任主教:約基姆·科爾松斯基和盧卡·日吉亞塔,索菲婭大教堂的建造者以及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的兒子伊茲亞斯拉夫王公。

 

在先行者約翰側祭壇內,安息著諾夫哥羅德的聖徒伊利亞大主教(卒于1185年,受約翰苦行戒)和他的兄弟兼繼任者格里戈里大主教(1191年去世)。正是在聖徒伊里亞在職期間,發生了著名的聖母“預兆”聖像的奇跡。

 

當諾夫哥羅德即將獨立的時候,教堂已經成為諾夫哥羅德的標誌,古代時期的諾夫哥羅德人經常說這樣的一句話“堅持住,為神聖的索菲婭獻出自己的生命。”這句話號召諾夫哥羅德人捍衛自己的家園,時刻準備為他奉獻自己的一切。

 

在以後的幾個世紀中,諾夫哥羅德的索菲婭大教堂成為北部羅斯所有石結構建築藝術的典範。她莊嚴而神聖的形象在諾夫哥羅德、普斯科夫、伊茲博爾斯克、拉多加的各個教堂裡,在北部地方的許多寺廟裡,在鄉村墓地簡樸的小教堂裡隨處可見,栩栩如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