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 巴米揚佛像 (5)

巴米揚大佛第三尊大佛之謎

 

《大唐西域記》記述梵衍那國一段中提及“城東二三裡伽藍中有佛入涅盤臥像,長千余尺”,應為長300余米的臥佛形象。

關於睡佛,迄今有力的文獻考證是西元7世紀中國唐朝和尚玄奘西行時的遊記。遊記表明,睡佛就在兩尊立佛之間,長為900英尺,是180英尺的最大立佛的5倍。其躺臥的位置,稍微偏向小立佛所在的一端。此外,考古學家指出,巴米揚立佛建成於西元3世紀到5世紀,時間跨度為200年,當時是佛教文明昌盛的時期,人們以塑造不同形態的佛像來表達對神明的膜拜。因而,在同一時期,人們極有可能還建造了一尊睡佛。考古學家無法確定的是,這尊睡佛是躺在兩尊立佛的腳下,還是單獨沉睡在別的地方。

不管怎樣,巴米揚地區因睡佛的傳說而充滿謎一樣的色彩,這裡更潛藏著豐富的考古、文化和歷史價值。

遴選理由

標準(i):巴米揚山谷的佛像和岩洞藝術是中亞地區幹達拉文化中佛教藝術的典範;

標準(ii):巴米揚山谷的佛像和建築遺跡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佛教中心,深受印度、希臘、羅馬和薩桑文化的影響,後期又有了穆斯林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幹達拉文化;

標準(iii):巴米揚山谷是業已消失的中亞文化傳統的有力見證;

標準(iv):巴米揚山谷是傑出的文化景觀,描述了佛教發展史上一段輝煌的歷史;

標準(vi):巴米揚山谷是西方的佛教聖地,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上是朝聖的中心。巴米揚山谷的佛像和洞窟標誌性的象徵意義使遺址的存在多次受到威脅,其中最嚴重的是2001年震驚世界的蓄意爆炸行為。

巴米揚山谷介紹

 

古代經濟文化重鎮

阿富汗是中亞地區的文明古國,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巴米揚石窟,位於今阿富汗中部巴米揚城北興都庫什山區海拔2590米的小河谷中,它的北面是興都庫什山的支脈代瓦傑山,向南是巴巴山脈,巴米揚河從兩山間流過,巴米揚石窟就開造在代瓦傑山南面的斷崖上。

巴米揚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山地國家,所據地理位置為連接印度、西亞與中亞的交通要道,東西方文化都曾在這裡交匯;中國唐代著名僧人玄奘長安到印度求法,曾途經徑巴米揚。他在《大唐西域記》中將此地譯作“梵衍那國”,並詳細記錄了王城中的佛教寺院和高大精美的佛像。玄奘法師親眼所見的梵衍那國的寺廟和佛像中,應該就包括了今天已經遭受滅頂之災的巴米揚石窟群和東西大立佛。

石窟的世界之最

 

巴米揚石窟擁有兩項世界之最,巴米揚石窟是現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巴米揚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佛像。巴米揚石窟,全長1300多米,大大小小的洞窟有700多個,比我國新疆拜城的克孜爾石窟和甘肅敦煌的莫高窟都要大得多。巴米揚石窟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分別開鑿在東段和西段的兩尊高大的立佛像,俗稱“東大佛”和“西大佛”,兩尊大佛相距400米,遠遠望去十分地醒目。東大佛高37米,身披藍色袈裟,西大佛高55米,著紅色袈裟,佛像臉部和雙手均塗有金色。兩尊佛像的兩側均有暗洞,洞高數十米,可拾級而上,直達佛頂,其上平臺處可站立百餘人。巴米揚大佛大約雕造於西元4-5世紀間,經歷風風雨雨,戰火滄桑,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巴米揚石窟在建成後的千百年中,已飽經戰火的劫難。有記載的大規模破壞,前後有4次。第一次發生在阿拉伯帝國的軍隊征服巴米揚期間,時間是在西元8世紀;第二次是在13世紀初,成吉思汗蒙古大軍的鐵蹄踏上了這塊土地,巴米揚石窟沒有躲過這次戰火的劫難,在梵衍那城陷寺毀後,巴米揚石窟已面目全非;第三次是在19世紀,當帝國主義將戰火燒到阿富汗領土時,佔領巴米揚的英軍炮擊了巴米揚石窟的兩尊大佛,從此巴米揚大佛滿目瘡痍,肢體殘斷。2001年3月,阿富汗武裝派別塔利班更是不顧聯合國和世界各國的強烈反對,動用大炮、炸藥以及火箭筒等各種戰爭武器,摧毀了巴米揚包括塞爾薩爾和沙瑪瑪在內的所有佛像。

巴米揚佛像群現狀

 

巴米揚佛像群如今一片淒涼。山崖下只是佛像形狀的石窟和佛像的殘骸,石窟外到處是碎石和黃土塊。塞爾薩爾只剩下一個佛像的形狀,佛像巨大的胳膊留下的凹痕清晰可見。佛像不見了,但仰頭而望,仍不難想像當年的壯觀景象。

為了避免再遭破壞,當地政府禁止從這裡取走泥塊,也嚴禁在這裡埋地雷。雖然目前還沒有修復的計畫,但日本和印度等國政府已表示願意出資幫助修復佛像。斯里蘭卡政府表示有意購買被阿富汗塔利巴政權摧毀的巴米揚佛像碎石或殘骸﹐作為日後重建之用。

待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