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中亞三坦遊 10

4月02日(星期日) 布哈拉市內觀光

布哈拉興建了上千座清真寺、神學院和陵墓等建築物,是當時著名的伊斯蘭教學術重鎮。古蹟群於1993年列入世遺,今天就在其中團團轉,轉呀轉~!

薩曼陵墓(Samanid Mausoleum)註1是中世紀中亞建築藝術的典範,融合了粟特(Sogdian)註2和袄教(Zoroastrian)註5建築的元素,波斯人在這座建築中首次使用火燒磚,據說和泥的液漿是用駱駝奶調成。牆磚以不同的方式排列,間有空隙,拼成了精巧別致的花草魚蟲或歷史故事圖案,陵墓是個大圓拱頂立方體,四角有小圓頂。立方體代表地球、穩固;大圓頂代表天空宇宙,象徵天地合一。四邊各有一個門,門楣的四週是採用圓磚柱垂直嵌入的圖案排列設計,像珍珠串鍊般的裝飾,這種建築形式被稱為薩珊王朝註6的珍珠裝飾風格(Sasanid pearls),後來巴基斯坦的創立人~Muhammad Ali Jinnah–Mazar-e-Quaid的陵墓受到影響,也模仿薩曼陵墓的結構形式建造。

水源博物館(查詩馬阿育陵寢)Chashma-iy-Ayub Mausoleum這個紀念館與聖經故事先知約伯之井傳說有關,聖經約伯記提到"烏斯地UZ有一個人名叫約伯(Job即Ayub)註7,這人完全且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沒有人知道這個UZ的地方在哪兒,據推測可能這個地方是位於現在的布哈拉市。傳說二千五百年前,約伯走到這個地方時,當地正值發生嚴重的乾旱,人民渴望得到甘霖的滋潤,約伯與他的門徒,使用拐杖敲打土地,發現了一口井(Chashma),據說這口古老的井水質非常純淨、甘美,且具有療效,在當年那口井的遺跡上建造水神紀念館,紀念聖人與水神。紀念館的構造14世紀時就已經存在了,入口的銘文說明現在的古蹟是建於十六世紀的帖木兒時期,但是圓錐體的屋頂突出物的建築風格,卻是13-14世紀時期花剌子模的建築特色,因此有可能個建築構造是原本14世紀時遺留下來的,從 14至19世紀多次重建,最後古蹟的結構有一個加長的棱鏡覆蓋各種形式的半圓形拱頂。其中一個像圓鼓柱狀形的屋頂突出物,覆蓋雙錐形圓頂,標示著古井的可能位置,目前紀念館作為展示地方的水利發展史,入內參觀也可以喝到那口井水。

 

在查詩馬阿育陵寢的對面,一個非常現代化的玻璃牆的紀念建築物,是紀念伊斯蘭學者穆罕默德·伊本·伊斯梅爾·布哈里拉(Imam Ismail al-Bukhar)註9的紀念館。

波魯哈茲清真寺Bolo-Hauz是1712年帖木兒的妻子比比哈藍的兒子當上皇帝後為母親而修建的。寺前方由20根雕花原木巨柱支撐著屋頂,天花板飾有花卉和幾何圖形,再前方是個長方形的水池(hauz)註10,在適時的光線下,寺前的20根柱加上池中的20條倒影,所以又有40柱寺之稱。是大汗埃米爾Emir註11正式祈禱的清真寺,小型喚拜樓建於1917年,Bolo-Hauz波斯語是指「水池上的建築物」之意。在古時布哈拉狹窄的水道構造,無法充分供應水給當地居民,這個水池就變成當地人很重要生活用水的來源,會有一些專門挑水的人,用皮革麻袋裝水提供市集或一般民居家庭使用。

 

巨大城牆環繞的亞克王城(Ark Fortress)。其外牆並非直線,而是每隔一段便呈圓形外擴,獨特的外觀,使古堡更顯沉重、厚實。這座王城建於西元前4世紀,目前所見乃18~19世紀間修建,它是歷代布哈拉統治者生活、工作的地方,內有清真寺、監獄、倉庫、手工作坊、馬廄、武器庫、造幣廠、交易市場、醫院和藥店等。城的正門朝西,門外是大校場,稱為列吉斯坦廣場,布哈拉的統治者們經常站在城門上一個木亭子里觀看盛大慶典、閱兵或斬首罪犯。這裡是昔日絲綢之路所經之處,駝隊商販經過都要繳納過關稅,不然就會被囚禁或充公貨物了。

 

午餐燉牛肉

 

公元560-1570時期,根據16世紀的編年史”Hafizi Tanish”記載,Taqi Zargaron是當時最大的一個圓頂市集,它的圓頂建築格局是屋頂有一個突起半圓形的大圓丘,有四個出口向外四周則有一個個的半圓形小圓丘突起,Taqi Zargaron的建築風格是毫無裝飾的樸拙風格,它的貿易穹窿建築形式,當時頗為風行,圓頂市場十字型格局,從16世紀Shaybanid王朝起大量興建圓頂市集,據說全盛時期的Bukhara有十幾個這種貿易穹窿,當地人稱古絲路時代的圓頂市場為”Taqi” ,這些穹窿也以交易的貨品來命名,例如目前仍在使用的三座:1)Taqi Zargaron作為為珠寶交易;2)Taqi Sarrafon為外幣兌換交易的地方;3)Taqi Telpak Furushon是帽子製作與交易的地方,如今這三個圓頂市集仍舊是商店的聚集點。

波依卡揚廣場(Poi Kalyan Complex),包含有卡揚宣禮塔minaret Kalyan,卡揚清真寺Kalyan mosque,與Miri Arab madrasah米里-阿拉布神學院。

宣禮塔建於西元1127年,塔高47米。西元11世紀到13世紀末中亞建築受波斯風格影響所及,主

要特色是磚造結構,在色彩上不追求色彩鮮麗,呈現土磚的土黃色,裝飾以幾何形的磚雕來表現,樓身布滿了裝飾圖案,共分成14個裝飾帶,每個裝飾帶都有精緻清晰圖案裝飾,所有的圖案都不相同,花紋精美。頂部的鐘乳石狀平臺的下方有一圈藍琺瑯彩的裝飾,則是後來帖木兒時期才裝飾上去的,塔頂上面裝飾有鐘乳石狀的簷。

卡揚清真寺建於1514 年,中庭有127公尺長、78公尺寬,有長方形的庭院,中庭的小樓是為紀念被成吉思汗屠殺的七百名小童而建,庭院的西邊是又高又大的祈禱房間,作為祈禱之用。中庭四周由悠長的圓頂迴廊構成,迴廊有208根柱子與288個圓頂構成,增強宣教禱告時的回音效果。

對面的米里-阿拉布神學院是烏茲別克最大的穆斯林學校,小室數目為114個,與《古蘭經》章數相同。當時,該座神學院是中亞地區唯一的伊斯蘭教神學院,來自中亞各地的伊斯蘭教徒都到這裡來進行伊斯蘭教學術研究。自建成之日起,該神學院就一直從事伊斯蘭教學術活動,在蘇聯時期也未停止過。

黃昏時分到了利亞比水池區(Lyabi-Haus),早年布哈拉城裡多以水池貯水,利亞比池不僅是少數留存至今者,且池畔環繞3座建於16~17世紀間的伊斯蘭建築,呈現饒富古韻卻又氣質優美的庭園風光。古建築中以大門繪有兩隻神鳥的納迪爾經學院(Nadir Divan-Begi Madrasah)最出名,水池旁有一座阿凡提銅像雕塑。

 

自由活動時間誤闖誤撞去了圓頂市集旁的巷里,遇到了正在一個好像四合院模式的民居內舉行的攝影展和畫展,為了要購買展覽的場刊向其鄰居問價,鄰居即按門鈴通知居於內院的畫家出來,大家都懂一點英語就交談起來,原來他曾到西安參與交流畫展,能和當地畫家交流,了解一點兒他的創作,實在高興。最後衝刺往圓頂市集選購紀念品。

參觀傳統歌舞及時裝表演,貪靚又買了一件藍色羊毛大衣,好有重量和保暖。晚餐烤全羊。

 

註1伊斯梅爾·薩曼Ismail Samani 西元9-10世紀 (between 892 and 943)是薩曼王朝的統治者,在他的治下,薩曼王朝興起,成為一個地區強國。由於薩曼王朝時期,塔吉克族開始形成,因此薩曼王朝被視為塔吉克族第一個國家。伊斯梅爾·本·艾哈邁德被尊為「塔吉克民族之父」,他建立這個陵墓是為了紀念他的父親Achmed ibn Asad,但後來卻成為薩曼王朝所有家族成員葬身的墓園,根據古蹟木門上所刻畫的名字推測,包括西元907年去世的Ismail王,還有他的孫子西元943年去世的的Nasr II iibn Ahmad,都是葬身在此處。

 

註2粟特(Sogdian)為中亞古代民族,屬於歐羅巴人種中的伊朗人種中國人稱之為昭武九姓,今屬烏茲別克,部份在塔吉克吉爾吉斯。粟特由大小不一的綠洲國家組成,粟特沒有發展成統一的帝國,長期受強鄰控制,常臣屬於外族,屬於商業民族,控制了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散居遠方。對波斯印度、中國間的文化交流,起重要的中介作用。粟特人把祆教摩尼教註3、景教註4傳入中國,合稱「三夷教」,藝術方面對突厥可薩人馬扎兒人等草原民族和唐代中國的金屬製品,有強烈影響;粟特人能歌善舞,也影響中國音樂和舞蹈。

 

註3摩尼教又稱作明教,為西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所創立。是一種將祆教與基督教、佛教混合而成的哲學體系。

 

註4景教即唐朝時期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或譯涅斯多留教派),起源於今日敘利亞,也稱為東方亞述教會,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景」字兼含「大」與「光明」兩義。

註5祆教(Zoroastrian)起源於古波斯(今伊朗和阿富汗)地區,是由古波斯人瑣羅亞斯德(Zoroaster)所創立的,為古代已知第一個信仰一神論的古老宗教,約於3500年前出現。它曾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549 BCE – 331 BCE )和薩珊帝國(224 CE – 651 CE)時期的國教,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多人信仰的宗教。後來伊斯蘭教興起,波斯帝國被穆斯林征服,大量信徒被迫改信伊斯蘭教,不肯改信的則四散各地,及後蒙古人和土耳其人的入侵再一次打擊了祆教的發展,至今估計只有不多於20萬的人仍信仰這宗教。由於祆教以拜火為主要宗教儀式,故又稱為拜火教。 其善惡二元論、審判、天堂地獄及世界未日論對後來宗教、哲學及文學都影響深遠。

在8-10世紀間,部分移居印度的波斯移民在印度被稱為帕西人(Parsee)。在香港居住的帕西人在銅鑼灣以「白頭教」之名建立一所神廟,此廟在1990年代改建為善樂施大廈。香港比較著名的帕西人有香港大學創辦人之一的麼地、以J.H.律敦治命名律敦治醫院天星小輪前身九龍渡輪公司的創辦人米泰華拉等,不少瑣羅亞斯德教徒也是聯交所上市公司董事,香港現時亦有祆教墳場。在澳門仁伯爵綜合醫院下方,有一個白頭墳場,也是祆教教徒的墓地。

註6薩珊王朝是公元224年651年的波斯王朝。

 

註7約伯是舊約聖經註8約伯記的主角,以及伊斯蘭教中的一位先知。他被描述為一個受祝福的人,是個完美正直,敬畏神與遠離邪惡的人。但是撒旦指控約伯只為了物質利益才事奉上帝。於是上帝一步一步撤去保護,容許撒旦奪去約伯的財富、子女和健康。約伯保持了忠誠,沒有詛咒上帝。約伯和他的三個朋友關於他為什麼受到如此懲罰進行了大段的對話,然後上帝一步一步地回答約伯和他的朋友們。上帝對約伯後來的祝福超過以往,他又活了140年。

 

註8舊約聖經原是猶太教主要經籍塔納赫》。從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開始撰寫,直到耶穌降生前大約500年完成,前後經歷大約1000年左右。有學者認為是由巴比倫之囚時期開始直到公元前一世紀,在此段約240年的時間寫成,後來被基督宗教全盤收納為《聖經全書》的前部分。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很多內容也相同。不同的基督宗教所承認的《舊約聖經》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認46卷;東正教版本承認51卷;基督新教版本則為39卷。

 

註9穆罕默德·伊本·伊斯梅爾·布哈里(810年-870年)是一個波斯的伊斯蘭學者。出生於布哈拉。他撰寫聖訓的合集稱為布哈里聖訓。記載著先知穆罕默德生前的言行。大部分的遜尼派穆斯林認為這部聖訓是最重要的聖訓,是僅次於《古蘭經》之後最具權威的經典。

 

註10在一個世紀之前,布哈拉的供水都是依靠著一個溝渠網絡和200座石砌水池,人們聚集在水池邊聊天、飲水、洗激。由於水池不常換水,所以布哈拉常發生瘟疫,在19世紀,布哈拉的人均壽命只有32歲,後來幸得到俄國人對供水系統進行了改進,並排乾了水池,池水的衛生才得以解決。

註11昔班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朮赤的兒子、拔都的弟弟,自稱「月即別汗」(即烏茲別克汗)。他的後代阿布海爾汗在黃金家族各支系紛紛衰弱的時候,逆勢而起,建立了烏茲別克歷史上的王朝——昔班尼汗國。但昔班尼汗國統治地域廣袤,由於他傾向於河中地區綠洲農人的勢力,引起草原游牧民的不滿,在克烈汗和賈尼別克蘇丹的統領下,遷往蒙兀兒汗國(東察合台汗國)西部的巴爾喀什湖以南的伊犁地區與七河流域,脫離烏茲別克汗國獨立,被當地人稱為「哈薩克—烏茲別克人」,哈薩克的意思是「脫離」、「流浪」,此即哈薩克汗國之始。後來昔班尼汗國分裂為布哈拉汗國與希瓦汗國,他們的君主都號稱汗,在汗的統治下,又分立這大大小小的封建領地,領主的稱號就是「埃米爾」。另外哈薩克汗國的部落王公不使用埃米爾的稱號,而是號稱蘇丹,是兀魯思(封國、部落)的首領,地位等同於烏茲別克的埃米爾。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