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貼出團消息,加入WhatsApp 群組:【按此】
查詢請聯絡 WhatsApp +852 9454 6446
原文:http://www.cctv.com/news/special/C14662/20050905/101161.shtml
玄奘西行路線
長安(今陝西西安)——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玉門關——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逯迦國(今新疆阿克蘇)——淩山(今天山穆蘇爾嶺)——大清池(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葉城(即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國(都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鐵門(烏茲別克斯坦南部茲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今阿富汗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玄奘回程路線
從今巴基斯坦北上——阿富汗——蔥嶺(帕米爾高原)——大流沙(塔克拉瑪幹沙漠)——敦煌——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長安;
途經國家
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
文化科考路線將根據交通及安全狀況作適當調整 ,重點路段:
長安(今陝西西安):玄奘出發及譯經之地;
涼州(今甘肅武威):古絲路重鎮,玄奘出發時2/3人口為外國商人,玄奘在這裡講經首次獲得了國際聲譽;
唐玉門關(今甘肅安西縣):初唐的邊關,玄奘偷渡玉門五關的神奇歷險故事;孫悟空的原型人物——石盤陀;
高昌故城(今新疆吐魯番):玄奘取經的轉捩點;
羅布泊:著名的樓蘭古國,玄奘回程途經樓蘭;
淩山(今天山穆蘇爾嶺):天山歷險;
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著名的古西域城市;
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絲路重鎮,唐朝有“中華門”;
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玄奘稱之為“大頭痛”;
梵衍那國(今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及臥佛;
巴基斯坦白沙瓦城:佛教初期的興盛之地;
印度(新德里——藍毗尼——那爛陀一線):印度的佛教聖地,玄奘在這裡獲得了印度舉國的敬仰。
更加詳細的:
揭示“玄奘之路”——唐玄奘西行取經地理路線 http://www.plcsky.com/ls/mdfx/88287.shtml
玄奘西行詳細路線 :
玄奘取經的路線是從長安出發,佛教最初是從西域傳過來的,所以玄奘向西走,穿越河西走廊,過星星峽、流沙河(莫賀延磧),進入哈密,再穿越吐魯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登上帕米爾高原,到了中亞。玄奘才知道佛教發源於印度,於是又拐向南方。翻越興都庫什山達阪,進入印度。
玄奘經歷了四天五夜滴水未進“幾將殞絕”的沙漠孤旅,也曾經遭遇天山雪崩“七日之後方始出山,徒侶之中餧凍死者十有三四”。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記載了“小頭痛”、“大頭痛”兩個地方,“小頭痛”,是天山山脈、喀喇昆侖山山脈、喜馬拉雅山山脈的結點、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大頭痛”則是海拔高度在六千米以上的興都庫什山達阪,這兩個名字顯然來源於玄奘當年強烈的高原反應。
由於高寒缺氧,以及冰川雪崩,高昌王曲文泰派去護送玄奘西行的二十五名侍衛,到了中亞僅剩下了十八人,其餘的不是因為“頭痛”而死,就是遭遇雪崩或凍死在冰山上了。但是玄奘,卻“曆天險而志愈慷慨,遭凶賊而神彌厲勇”(《續高僧傳》),憑著這種無比虔誠的信仰和無比堅強的毅力,玄奘法師終於抵達當年的佛教聖地——北天竺摩揭陀國那爛陀寺,開始了他長達十五年遊歷五天竺,求學、交遊、講經、說法的傳奇歷程。
虔誠、勤奮、智慧的玄奘最終在印度獲得了崇高的聲譽。十五年後,他謝絕了印度戒日王的盛情挽留,決意返回大唐。為了表達對玄奘法師的敬重,戒日王親自在曲女城為法師舉辦辯經大會,他邀請了全印度6000多名各教派的高僧和學者,以及其他18國的國王,請法師宣講大乘法理。法師告諭眾人:如果有人能夠駁倒他一字半句,他都甘願斬首謝過。一連18天的法會,竟無一人敢和法師辯駁。
627 年 ( 唐貞觀元年 ) 八月自長安出發—-秦州(今天水)-—蘭州—-涼州(武威)-—甘州(張掖)-—肅州(酒泉)-—瓜州(安西)-—渡葫蘆河(窟窿河)。至唐玉門關(安西縣城東五十公里疏勒河南岸雙塔堡)-—沿葫蘆河上溯十裡許過關—-過五烽。行八十餘裡到第一峰(白墩子)-—避開第二烽(紅柳園)第三烽(大泉)。直抵第四烽(馬蓮井)-—繞過第五烽(星星峽),往西北行百餘裡沙漠,水盡,險些喪命—-行經八百里瀚海(莫賀延磧)到達伊吾(哈密)-—白力城(鄯善)-—高昌王城(吐魯番)-—無半城(布幹台)-—阿父師泉(托克遜縣阿拉本布拉克) , 宿於泉側—-西上銀山(天山南脈庫木什山,南北疆之界線)-—入阿耆尼國(焉耆縣)-—王城(焉耆縣城四十裡舊城)。渡孔雀河,過鐵門關,輪台,入屈支國(龜茲,今輪台,庫車縣境)-—西行六百里,至跋祿迦國(阿克蘇)-—西北行三百里至淩山(阿克蘇境內烏什城西部的天山別迭裡山口,海拔 4284 米,出山口即出今中國境,經七晝夜翻越險峻的冰山,從高昌帶來的小徒弟死 2 個,兵卒凍斃十之三四)-—山行四百里,至大清池(吉爾吉斯斯坦西北部伊塞克湖,亦稱熱海)-—沿湖西北行五百里,至素葉城(亦稱碎葉,今吉爾吉斯之托克馬克西南八公里處)-—西行四百里,至千泉-—西行一百五十裡,至邏斯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林城)-—南行十餘裡,至小孤城(三百餘戶的小城,均為突厥劫掠而來的中國人)-—</ b>西南行兩百里,到白水城(烏孜別克斯坦塔什干東北)-—西南行兩百里,至恭禦城-—南行五十裡,至笯赤建國(烏茲別克塔什干地區汗阿巴德)-—西行兩百里,至赭時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城西五十公里處)-—南行千餘裡,至沛汗國(烏茲別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之 間) -—西行千餘裡,至窣堵利瑟那國(塔吉克斯坦費爾幹納盆地)-—西北行入大磧(今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大沙漠)-—行五百餘裡,至颯秣建國(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北三公里處,其內城東門叫中國門)-—西行三百余裡,至屈霜你迦國(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西北一百公里處)-—西行兩百里,至喝捍國(烏茲別克斯坦紮木博爾)-—西行四百里,至捕喝國(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西四百里,至伐那國(烏茲別克斯坦篾爾甫)-—西五百里,至貨利習彌迦國(烏茲別克斯坦基華城)這裡已近鹹海,為玄奘行程中的最西之地-—西南三百餘裡,至羯霜那國(烏茲別克斯坦以南的沙赫裡夏勃茲)-—西南行兩百餘裡入山,重登帕米爾高原,先前翻越蔥嶺是走的高原東北邊緣進入西突厥,現在則要翻越它的西部邊緣才能到達北印度-—山行三百里,至古代中亞向南的重要交通孔道,帕米爾高原的險要隘口-—鐵門關(烏茲別克斯坦南部達爾本特之西) -— 出鐵門,至睹貸羅國故地,沿河岸而行至坦蜜國(烏茲別克斯坦南界鐵爾梅茲)-—東南行數百里至活國(阿富汗北部昆都士)-—西行數百里,至縛喝國(阿富汗馬紮裡沙夫以西之巴爾赫)-—南行入揭植國(阿富汗得哈斯城)-—東南入大雪山,山行六百里,入梵衍那國(阿富汗之巴米揚,有被塔利班炸毀的巴米揚立石佛像)-—東南行兩百餘裡度大雪山,至小川澤出梵衍境,翻越黑山,至迦畢試國(阿富汗喀布爾流域)-—東行六百里,越黑嶺,進入當時的北印度境,至濫波國(阿富汗東北的拉格曼省)-—南行渡河,至那揭羅喝國(阿富汗之賈拉拉巴德)。
西元六二八年秋,玄奘進入北印度境, 從那揭羅喝國(阿富汗之賈拉拉巴德)--東南山行五百里,至健陀羅國都城布路沙布羅(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北)-—東北行百餘裡,渡印度河至布色羯羅伐底城—-東南三百多裡,至烏鐸迦漢荼城(巴基斯坦阿托克之北,印度河渡口)-—北涉山川行六百餘裡,入烏仗那國(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杜西裡山西北)-—南渡印度河。至坦叉始羅國(巴基坦拉瓦爾品第周附近)-—東南山行五百里,至烏刺屍國 ( 巴基斯坦東北境 ) -—東南登危道度鐵橋行千餘裡,至迦濕彌羅國(在今喀什米爾印度控制區之斯利那加)-—西南逾涉山澗行七百餘裡,至半 嗟國(今喀什米爾的朋奇)-—東行四百餘裡, 至遏羅闍補 羅國(今喀什米爾西南端的拉加奧利)-—東南下山渡水行七百餘裡至磔迦國(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故城奢羯羅(錫爾亞科特)-—東行五百里,至那僕底國(印度旁遮普邦費羅茲普爾)-—東北行百五十裡,至闍爛達那國(印度旁遮普邦賈朗達爾)-—東北行七百餘裡,至屈露多國(印度北部西姆拉之西北)-—南行七百餘裡,越山度河至設多圖盧國(印度北部沙特累季河流域)-—西南行八百餘裡,至波里夜坦羅國(印度北方邦貝拉特地區)入中印度境-—東行五百里,至秣兔羅國(印度馬土臘西南的馬霍裡)-—東北行五百餘裡,至薩他泥濕伐羅國(印度旁遮普邦的塔內沙爾)-—東行四百餘裡,至窣祿勤那國(印度北部羅塔克之北)-—河東行八百里,渡河東岸至秣底補羅國(印度北部羅希爾坎德的曼達瓦爾)-—北行三百餘裡,至婆羅吸摩補羅國(印度北部加爾瓦爾地區)-—東南行四百餘裡, 掣坦羅國(印度北部拉姆那加爾)-—南行兩百餘裡、渡河,西南至毗羅那拿國(印度北方別爾沙爾)-—東行兩百餘裡,至劫比他國(印度法魯卡巴德)-—東南行兩百餘裡,至時稱霸五印的戒日王直接統治的羯若鞠闍國(曲女城國,印度恒河與卡裡河匯流處的卡瑙季)-—東南行六百餘裡,渡恒河,南至阿喻
陀國(印度法特普爾的阿普依)-—東行三百餘裡,北至阿耶穆法國(印度北部貝拉和賴巴雷德一帶)-—東南行七百餘裡,至缽羅耶伽國(印度北方邦阿拉哈巴德,戒日王每五年一次的無遮大會在此舉行)-—西南入大森林,行五百里,至僑賞彌國(印度阿拉哈巴德西南約五十公里的柯散)-—東行五百餘裡,至 索迦國(印度畢塞浦爾)-—東北行五百餘裡,至室羅伐悉底國(舊稱舍衛城,印度北部巴爾蘭普爾西北約二十公里處,有給孤獨園,為中印度,佛說法行道的重要場所)-—摩揭陀國(印度比哈爾邦邦的巴特那和伽耶(格雅)地區,都城為王舍城今印度臘季吉爾以北數公里處)。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和拘薩羅國的舍衛城為佛陀一生居住,傳道時間最長的地方。
西元六三一年,玄奘到達他嚮往已久的摩揭陀國那爛陀寺,時約十月初,這是他離開長安的第五年,那爛陀寺故址在今印度比哈爾邦邦巴特那縣的巴爾貢村。
重點路段:
長安(今陝西西安):玄奘出發及譯經之地;
涼州(今甘肅武威):古絲路重鎮,玄奘出發時2/3人口為外國商人,玄奘在這裡講經首次獲得了國際聲譽;
唐玉門關(今甘肅安西縣):初唐的邊關,玄奘偷渡玉門五關的神奇歷險故事;孫悟空的原型人物——石盤陀;
高昌故城(今新疆吐魯番):玄奘取經的轉捩點;
羅布泊:著名的樓蘭古國,玄奘回程途經樓蘭;
淩山(今天山穆蘇爾嶺):天山歷險;
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著名的古西域城市;
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絲路重鎮,唐朝有“中華門”;
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玄奘稱之為“大頭痛”;
梵衍那國(今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及臥佛;
巴基斯坦白沙瓦城:佛教初期的興盛之地;
印度(新德里——藍毗尼——那爛陀一線):印度的佛教聖地,玄奘在這裡獲得了印度舉國的敬仰。
玄奘作為一個生活在西元七世紀大唐盛世一個普通的僧人,他于唐貞觀年間冒著生命危險歷時十九年,西行取經,他捨身求法的獻身精神,孜孜不倦、執著求知的學習精神,百折不撓、勵志奮進的進取精神,不慕榮利,心歸大唐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等,早已融進中華民族意識形態中,成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如此,玄奘的行動同時也是對中國人探險精神的有力證明。就在西方還在爭論馬可波羅是否真的曾經到達過東方之時,玄奘已早在他幾百年之前就穿越山川險阻往來於中國和印度大陸之間,這不僅僅是玄奘個人的勝利,也是中華文化走向全盛時期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