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壁畫

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的伊朗高原上,北接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東接阿富汗、巴基斯坦,西接土耳其、伊拉克,南臨波斯灣、阿曼灣,是東西方的交通樞紐,有“歐亞陸橋”之稱。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就通過伊朗,使其成為亞、歐文明薈萃之地。伊朗面積約有165萬平方公里,四周高山環繞,中部是乾燥的盆地、沙漠和鹽湖。山區礦產資源豐富,出產銅礦、鈷礦、銅礦使伊朗金屬工藝發達,鈷礦因是陶瓷釉藥(藍釉),而使得伊朗陶瓷發達,中國由唐至明一直進口伊朗的鈷土礦。此外,伊朗毛紡織業和棉紡織業也很發達,伊朗地毯一直佔據世界首位,是室內裝飾的理想材料。

伊朗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鮮明獨特的文化和藝術風格,對東西方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伊朗歷史和美術史大致上可分為六個時期:

(1)原始文化時期 主要是蘇薩文化,距今約有五六千年,出土有原始彩陶,與伊拉克原始彩陶歐貝德文化、烏魯克文化相近,說明兩伊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有文化交流。

(2)埃蘭(依蘭)王國時期 距今約五千年,埃蘭立國,定都蘇薩,與兩河流域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諸國交往,受兩河流域古代文明影響,公元前十二、十三世紀最盛,公元前七世紀淪為亞述屬地,公元前六世紀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取代。蘇薩城址出土有亞麻布、石印章、青銅器等文物。

(3)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國)時期(前550~前330年)

(4)帕提亞王朝(安息)時期(前248~226年)

(5)薩珊王朝時期(226~651年)

(6)伊斯蘭教時期(七世紀以後)

伊朗古代壁畫現存不多,主要是浮雕壁畫,多集中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及薩珊王朝這兩個時期。中世紀伊斯蘭教統治時期不斷遭受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的侵略,十九、二十世紀又受到英國和俄國的入侵,文化也受他們影響,本民族特點不強。伊斯蘭教不許描繪生靈,建築牆壁上的裝飾都用阿拉伯紋樣,壁畫極少,伊朗大概僅存有伊斯法罕王宮壁畫,這在下節伊斯蘭部分再談。

阿契美尼德王朝浮雕壁畫

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波斯人建立的帝國,故又稱“波斯帝國”。波斯人屬印歐語系一支,距今約有三千年左右,從中亞遷至伊朗高原西南部,受米底統治,公元前550年居魯士領導波斯各部推翻了米底王國,建立起阿契美尼德王國,定都蘇薩,是為波斯帝國之始。波斯帝國向外擴張,向西征服小亞細亞、兩河流域、敘利亞等,向東征服巴克特里亞(大夏)、粟特等,開始稱霸西亞。居魯士之子岡比西斯大帝公元前525年征服埃及,版圖擴至北非。大流士一世時(前522~前486年)遷都波斯波利斯,施行中央集權,國家富強。其繼續擴張版圖,帝國疆域東起阿姆河、印度河,西至愛琴海、埃及尼羅河下游,北至黑海,南至波斯灣,這一時期是帝國最強盛的時期。由於波斯西進,引起希波戰爭,戰爭持續約有半個世紀,最後以波斯失敗而告終,公元前四世紀帝國轉衰,公元前330年為希臘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所滅。

波斯帝國文化有兩大特點:

(1)波斯帝國文化廣泛吸收它所征服的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等地的文化,加以綜合、改造、創新,形成波斯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

(2)波斯帝國是古代東方專制政體的典範,其文化是為專制帝王服務的,為其歌功頌德,有很強的世俗性。

波斯帝國的美術也是如此。現存有建築、雕刻、金屬工藝等。建築石構,多為宮殿,雕刻主要是建築上的裝飾雕刻和浮雕壁畫,建築與雕刻完美結合,渾然一體,共同為專制帝王唱頌歌。

波斯帝國的浮雕壁畫主要集中在蘇薩和波斯波利斯這兩都,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舊都蘇薩,歷史悠久,文化繁榮,早在六千年前就出現了蘇薩文化原始彩陶,其上描繪鳥獸,裝飾性很強,藝術水準不亞於兩河流域彩陶。距今約五千年蘇薩又成了埃蘭王國的首都,埃蘭與兩河流域交往頻繁,文化受兩河流域影響。公元前六世紀,波斯兼併埃蘭,蘇薩成了波斯帝國早期的首都,波斯帝王在這裏大興土木,築城建設宮殿。王宮裝飾豪華,佈滿了彩色釉面磚浮雕壁畫。王宮遺址出土的彩色釉面磚浮雕壁畫作於公元前六世紀,內容有《衛隊》、《雄獅》、等,釉色濃重華麗,流光異彩,精美絕倫。

《衛隊》衛兵側面造型,平面排列,人物大同小異,重複產生節奏,裝飾性很強。這種排長隊的形式是兩河流域古代美術特有的形式,例如上述加喜特壁畫、赫梯浮雕就是這樣,說明波斯美術深受兩河流域文化的影響。

《雄獅》側面造型,肌肉勁健,顯得強悍有力,不像上述新巴比倫獅子注重鬣毛的表現,波斯獅子刻畫精緻嚴謹,色彩華麗,曲線造型,非常簡練。此畫雖然用的都是曲線,但富有彈性,很有力度,寓剛於柔,毫不疲軟(一般曲線造型容易疲軟)。波斯獅子很像新巴比倫獅子,二者容易混淆。這再一次說明波斯美術受兩河流域影響。但波斯人所創作的獅子比新巴比倫獅子更明確,概括、精緻、有力和具裝飾性,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新都波斯波利斯王宮建於公元前五世紀,正值波斯帝國鼎盛時期。王宮建在一個人工築起的巨大平台上,長448米,寬297米,高12米,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大有君臨天下、統治世界之勢。王宮石構,現存遺址前半部分(北部)有兩個大殿,是舉行朝見儀式用的,後半部分(南部)是後宮和倉庫,王宮整體格局是“前朝後宮”,方正整齊,分劃清楚,體現了古代東方專制政體(中國古代王宮格局也是“前朝後宮”,體現古代東方專制政體)。前面兩個大殿的平面都是正方形,其中東面的大殿就是世界聞名的“百柱大廳”柱子細長,結構輕巧,空間寬敞,明朗華麗,柱頭用石雕裝飾,石雕是兩個背對背跪著的公牛,風格與上述蘇薩雄獅浮雕相似,也是整體簡潔,局部精緻,嚴謹華麗,方正敦厚,寓剛於柔,嚴格對稱,裝飾性很強。這些都是伊朗美術的特點。同時此牛也與前述新巴比倫公牛浮雕相似,說明波斯受新巴比倫影響。

王宮的建築裝飾浮雕壁畫非常壯觀,是用光滑細膩的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主要分佈於大台基石壁上,主要作品是《朝貢圖》。雕刻的內容是各國使臣手貢品,向波斯皇帝朝貢的場面。浮雕上人物眾多,平面構圖,側面造型,排列有序,向著大門,徐徐行進,順著台階,拾級而上。整幅浮雕壁畫雕刻精細,各國使臣的容貌、服裝、配飾、貢品、動物、植物等細節都一一雕出,一絲不苟,非常清晰、精緻、內容豐富,生活氣息濃,民族特點突出,是我們今天進行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等專業研究可靠的形象資料。從構圖上看,人物排列有序,大的結構關係非常明確。從形象上看,側面造型,大同小異,重複產生節奏和氣勢。整體簡潔明瞭,節奏感強,採用圖案化處理,裝飾性很強。而每一個形象都與它所處的部位互相貼切,各就各位,毫無喧賓奪主之感,使整幅浮雕壁畫與王宮建築有機統一,完美結合,堪稱世界壁畫史上的大手筆!此外,大台基上還有《衛隊》、《獅子撲牛》等浮雕壁畫,畫風與上述舊都蘇薩王宮彩色釉面磚浮雕壁畫相似,也是裝飾性很強,藝術水準很高。

除大台基外,王宮還出土兩幅表現波斯皇帝文治武功的浮雕壁畫 。

《國王接見外國使臣》表現國王坐在椅子上,國王背後站著大臣、衛士、接見外國使臣。國王威嚴端坐,顯示出大國君主的氣派;外國使臣站在國王面前,城惶城恐,手足無措。二者互相呼應,互相對比,互相襯托,非常有趣。畫上人物都是側面造型,平面排列,於變化中求得統一;而人物互相對比,高低錯落,又於統一中求得變化。

《國王手刃雄獅》表現國王與一雄獅搏鬥,國王與雄獅相向而立。二者都是側面造型,互相對比,互相穿插(爭讓),互相均衡,非常自然,裝飾性很強,比起同樣題材的亞述浮雕要成熟得多。

最後再介紹一下《貝希斯頓摩崖石刻浮雕壁畫》。它位於克爾曼沙城東30公里處的貝希斯頓村附近的山崖上,也作於公元前五世紀,是頌揚大流士一世的記功石刻,歌頌武功,紀念勝利。畫面表現大流士一世手持大弓,腳踏俘虜,昂首遠望,不可一世,他前面是一排被縛的俘虜,國王後面是衛隊,天上有神靈出現,表示波斯帝王的勝利是神靈保佑的結果。此面構圖、造型、手法、風格都與上述《國王接見外國使臣》相似,也是裝飾性很強,藝術水準很高。清點戰俘是西亞美術的常見題材,這說明西亞戰事頻繁,另一方面也說明西亞地域內美術間的互相影響。

綜上所述,波斯浮雕壁畫與亞述浮雕壁畫是西亞兩伊最精彩的兩大浮雕壁畫。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同為典型的世俗藝術和宮廷藝術;都是古代東方專制政體的頌歌;都是氣勢雄大,精緻嚴謹。但仔細觀察會發現二者不盡相同:亞述浮雕壁畫自然寫實,粗野豪放,生動刺激,充滿著血腥氣味和悲劇氣氛,而波斯浮雕壁畫裝飾性強,柔和恬靜,典雅高貴,給人以端莊華貴、光輝燦爛之感;亞述浮雕壁畫以寫實為主,裝飾為輔,而波斯浮雕壁畫以裝飾為主,寫實為輔。二者迥然相異,各有千秋。

波斯帝國浮雕壁畫代表了伊朗浮雕壁畫的最高水準,具有以下幾個藝術特點:

(1)波斯帝國地域遼闊,被征服的民族很多,波斯帝王廣泛徵集各國工匠營建首都,各國工匠都帶來了自己國家的材料和技術,所以波斯帝國藝術中自然而然地包容了東方各國的藝術因素。後經融會貫通,改造創新,終於創造出自己的獨特風格。“百川歸海,有容乃大”,正是因為它有巨大的包容性,才使它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後來又廣泛地影響了東西方藝術。

(2)波斯帝國浮雕壁畫誇耀權威,為其歌功頌德,其規模宏大,裝飾豪華,令人感到實力雄厚,威嚴壓抑,是古代東方專制政體的頌歌,是很典型的世俗藝術和宮廷藝術,當然也是波斯帝國國勢富強的生動體現。

(3)波斯帝國浮雕壁畫裝飾性很強,構圖採用平面化處理,分佈均勻,排列有序。採用側面造型,大同小異,近似重複,產生節奏和氣勢。精雕細刻,精緻嚴謹,一絲不苟,明確清晰。大量採用圖案和圖案化處理,使畫面繁花似錦,非常華麗。整體簡潔明瞭,條理分明,節奏感很強。蘇薩王宮彩色釉面磚浮雕壁畫採用多彩釉陶材料進行裝飾,流光異彩,濃重華麗,充分發揮了低溫陶釉的材質之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