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納(Ghana) 旅遊資訊

加納(Ghana) 加納是非洲西部的一個國家,位於非洲西部、幾內亞灣北岸,西鄰象牙海岸,北接伯基納法索,東毗多哥,南瀕大西洋,海岸線長約562公里。地形南北長、東西窄。全境大部地區為平原,東部有阿克瓦皮姆山脈,南部有誇胡高原,北部有甘巴加陡崖。最高峰傑博博山海拔876米。 在西非國家中加納經濟較為發達。以農業為主。黃金、可哥和木材三大傳統出口產品是加經濟支柱。1983年開始實行經濟結構調整計畫以來,政府把根治通膨、發展農業、鼓勵投資作為三大工作重點,經濟保持持續增長。被譽為非洲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樣板”,1994年被聯合國取消最不發達國家稱謂。90年代末期,由於國際市場黃金、可哥價格下跌等外部因素的衝擊,加經濟深陷困境,財政赤字劇增,貨幣塞地大幅貶值。2002年加入“重債窮國倡議”。2004年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確認達到重債窮國經濟完成點,開始獲西方國家大幅減債。2007年,加發現石油資源,探明儲量約12億桶,2010年底實現商業開採。按世界銀行標準,加自2010年起從低收入國家進入中等偏低收入國家行列。 Read More

馬里(Mali)旅遊資訊

馬里(Mali) 馬里共和國(République du Mali)是西非的一個內陸國家,向北與阿爾及利亞、向東與尼日爾、 向南與伯基納法索和象牙海岸、向西南與幾內亞、向西與茅利塔尼亞和塞內加爾接壤,是西非面 積第二大的國家。它的北部邊界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大多數人集中在南部,尼日爾河和塞內加 爾河源於這裡。馬里過去也被稱為法屬蘇丹,它的名字來源於馬里帝國。馬里國家面積的2%是 農用地,同時80%的勞動力在農業工作。 馬里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根據聯合國統計,馬里在全球169個國家綜合發展排名中列160 位。農牧漁業是馬里經濟發展的主要潛力。農牧漁業占GDP的1/3,占就業人口的80%。馬里 工業基本空白。除制糖、棉花和紡織、啤酒和飲料、磚瓦等個別企業外,幾乎沒有像樣的產業。 Read More

塞內加爾 (Senegal) 旅遊資訊

塞內加爾位於非洲西部凸出部位的最西端,首都達喀爾。北接毛利塔尼亞,東鄰馬里,南接幾內亞和幾內亞比紹,西臨佛德角群島。海岸線長約700公里。 塞內加爾是一個農業國,森林占土地總面積的31%。可耕地約占27%,花生是最重要的經濟和出口作物,其他產業包括漁業、採礦、製造業和旅遊業。     歷史 公元10世紀,圖庫列爾人建立泰克魯王國,與北非各部族 之間建立起聯繫11世紀伊斯蘭教傳入,然而泛靈論在塞內加爾各地一直流行到19世紀。 14和16世紀先後併入馬里帝國和桑海帝國。 1445年,葡萄牙人登上塞內加爾沿岸探險。 1638年法國人在塞內加爾建立貿易站。在整個17世紀期間,運走大批奴隸、象牙和黃金。 19世紀初期,法國控制海岸地區,並向內陸擴張,阻止圖庫洛爾帝國的發展。 1864年淪為法國殖民地。 1909年劃入法屬西非洲。 1946年塞內加爾全體居民都成為法國公民;並成為法國的一個海外領地。 1958年11月根據戴高樂憲法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 1959年4月與蘇丹(今馬里共和國)結成馬里聯邦。 1960年4月,同法國簽署“權力移交”協定。8月20日,退出聯邦,成立獨立的共和國。 1980年12月,桑戈爾總統引退,迪烏夫總理接任。此後,迪烏夫三次連選連任。 1982年與岡比亞成立邦聯,兩國雖然合併,但仍保持各自的獨立。 1989年雙方達成協定,解散了該聯邦。 2000年2月,塞舉行總統選舉,民主黨擊敗迪烏夫,結束社會黨長達40年的執政歷史。 Read More

西非四國 (塞內加爾/馬里/伯基納法索/加納) 行程

  D01: 香港一達喀爾(塞內加爾) D02: 達喀爾市內觀光 D03: 格雷島(奴隸市場) 一聖路易島 D04: 聖路易島一朱吉雀鳥保護區 D05: 達喀爾觀光 D06: 達喀爾飛巴馬科(馬里) D07: 巴馬科一塞古(馬里舊都) D08: 塞古一莫普提 D09: 傑內遊牧市集 D10: 多貢文化村 D11: 陸路進入瓦加度古(伯基納法索) D12: 瓦加度古市內觀光 D13: 瓦加度古一提伯利古村一塔馬利(加納) D14: 塔馬利一庫馬西一孟海雅王宮 D15: 庫馬西國家公園 D16: 庫馬西一埃爾米納奴隸堡 D17: 埃爾米納一海岸角堡一阿克拉 D18: 阿克拉市內觀光 D19: 阿克拉一香港 D20: 香港 Read More

烏法的原居民

巴什基爾民族起源過程複雜。西元前1世紀後半期,在巴什基爾南部地區生活著屬伊朗語族的薩瑪律特人,北部地方是從事農耕和狩獵的芬蘭——烏戈爾民族的先民。公元初到10世紀的不同時期,不斷有突厥遊牧部落進入南烏拉爾,他們排擠走部分當地土著,擴散到全巴什基爾,參與巴什基爾人的形成過程,對其語言、文化甚至體貌都給以重要影響。大約9—10世紀,巴什基爾人的核心形成。以後(11—14世紀),進入巴什基爾的佩切涅格人、保加利亞人、奇卜察人和蒙古人都參與了該民族的形成過程。1552—1557年巴什基爾為沙俄吞併。 Read More

伊朗的拜火教

拜火教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來到亞茲德(Yazd)一定要去參觀拜火教廟,那裏仍保存著自西元470年開始燃亮至今從未熄滅的聖火。還有天葬場和寂靜塔,都和拜火教的歷史有關,值得參觀。 在網上找到了一些和拜火教有關的文章,有興趣可入去看看: 1.   伊朗阿茲德拜火教搜奇  (摘錄自長訊) 2.   伊朗中部 闖入拜火教總壇  (摘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3.    [國際隨緣家書18] 香港的拜火教徒    沈旭暉  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6月12日 日前我們談及拜火教在庫爾德地區復興,並有機會成為庫爾德人「國教」,似乎一切都極遙遠。其實,拜火教和香港的關連,遠超我們平日想像。近年我和朋友進行了一個「香港少數族裔墳場研究」,用來了解香港涉外關係史,其中一個探討重點,就是位於跑馬地的拜火教墳場,在那裏還奉獻了帶導賞團的人生第一次。 拜火教徒來到香港,甚至比英國人還早。自從波斯被穆斯林征服,拜火教徒四處流散,最主要的一支到了印度孟買定居,發展成帕西人(Parsee)族群,再輾轉到各地。據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國健的《簡明香港近代史》考證,早在鴉片戰爭前,廣州和澳門已有帕西人經商,活躍於洋行,到了1844年,可考的大概有60多名帕西商人在廣州。英國派兵駐守香港時,不少由英屬印度調派,隨隊也有4名帕西商人。他們起家不少涉及鴉片貿易,自不必大驚小怪。 由於拜火教徒善於經商,在香港開埠初年,和亞美尼亞裔人等一度成為英國人和華人之間的「高等少數族群」,形成社會的獨特地位。1860年,當時香港73間洋行之中,居然有超過1/5(13間)為帕西人開辦經營;1861年,他們也是創立香港總商會的要角之一。由於拜火教具奉獻傳統,港督財困時每每向他們示意,香港早期公共建設、乃至福利社會的形成,有大量當時居於上層社會結構的帕西人蹤跡。不少我們今天熟悉的事物、名字,原來都和帕西人有關。 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是研究這方面的權威,他將麼地爵士(Sir Hormusjee Naorojee Mody)譽為香港開埠初期貢獻最大的一位帕西商人。麼地和亞美尼亞裔的英國商人遮打爵士(Sir Catchick Paul Chater)合辦「遮打麼地洋行」,致富後,捐出十五萬港元興建香港大學,在當時屬天文數字。天星小輪公司的前身「九龍渡輪公司」,也是由一位名叫米泰華拉(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的帕西人於1888年所創,其後人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天星」選擇以星星作為標誌,就是因為星星在拜火教代表光明和純潔。律敦治醫院的創辦人J.H.律敦治(J. H. Ruttonjee)也是帕西人,他還捐出了葛量洪醫院等公共建設,後人長期活躍香港政壇。 2006年,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領導「拜火教在香港」專題研究,最有趣的資料,大概是考證出香港人稱高利貸為「大耳窿」,原來也源於帕西人。這是因為早年不少帕西人經營借貸生意,他們戴著大耳環,耳朵因耳環的重量而下垂,港人稱之「大耳窿」。久而久之,這稱呼也套用在所有放高利貸者身上。 時至今日,香港帕西人只有大約200人,不大接受外人加入,影響力自然大不如前,但除了那墳場(外有牌匾說明「此園內係『巴士國人』所建安葬本國之人」),還有銅鑼灣善樂施大廈為總部。那墳場十分值得參觀,我在伊朗時專門改行程,拜訪拜火教總壇,但那裏的特色,和香港帕西墳場比起,其實也不遑多樣。單看帕西墳如何結合「地水火風」元素,金庸《倚天屠龍記》的明教火葬儀式和正牌拜火教有什麼不同,就是最好的通識課了。究竟香港何時才能重拾昔日的國際多元身份呢? 小詞典:洋行 泛指清朝來到中國的歐洲商人,所開辦的一系列進出口公司,最著名的是「廣州十三行」。當時廣州是中國南方最大貿易城市,歐洲商人爭相在中國買入茶葉和工藝品,建立商行為根據地,更有自己的保安衛隊。然而,洋行也成為鴉片流入中國的主要途徑,並為促成鴉片戰爭的幫兇。廣州之外,歐洲人亦在香港成立洋行,當中的怡和洋行、會德豐、捷成洋行等,今日已發展成跨國大企業,可看作「非國家個體」的早期典範。 [Photos by Debbie Fung     2013年攝]       以下是一些關於拜火教的照片 (全部來自MEHR Newsagency) :   Read More

2015年3月 伊朗之旅 – Day 16 香港

3月15日(星期日) 零晨出發往機場。途經霍梅尼聖祠時下車拍攝夜景,所有節目完滿結束。01:50到達機場,需要經過照行李、check in、過海關和安檢四關,每關約需20分鐘,真是企到腳軟。乘坐04:20起飛的 QR485號班機往多哈,機程約兩小時,抵達時撥慢手錶半小時;轉乘0810起飛的 QR816 號班機往香港,機程約8小時,抵達時撥快手錶5小時。兩班航機都稍有延誤,抵港時約為20:45。   後記 1. 伊朗的國旗是綠、白和紅三色。地理上,分別代表北方的平地、中間的沙漠以及南方的炎熱;意義上,則分別象徵友誼、和平及愛。 2. 伊斯蘭人採用回教曆,以 H 或 AH 作簡寫,(陽曆是 AD),以穆罕默德由麥加逃住麥迪拿的公元622年為首年。伊斯蘭曆法像陰曆是根據月亮的運行而定,不過沒有五年兩潤,所以陽曆大約每30年就相等於31年伊斯蘭年。 3. 每個城市都有大型市集(巴札,bazaar),各式商品,應有盡有。巴札都是磚石結構,結實牢固,免卻木料易蛀、金屬易蝕之弊,而且各暖夏涼。商店分佈在長長的拱門走廊兩旁,有無數的穹頂,也有玻璃天窗以透光。   在南方幾個城市的狹窄街道漫步時,看到住宅的大門上都有兩個門環,一個渾圓,一個細長,位置在左或右並無劃一。前者發出的聲音示意女性到訪,後者則是男士;裡面的人就可決定誰去開門。   領隊提供多項旅遊參考資料,包括在茶會派發的幾張影碟、出發前傳給團友的投影片、途中派發的兩張伊斯法罕鳥瞰照片和包括伊朗歷代王朝和23國使節團等幾份資料以及借給大家傳閱的書籍,使大家對遊覽的地點有更深的認識和增加旅遊的趣味。   領隊出發前說天氣和香港差不多,事實上是日間温度平均低近十度,而且日夜温差比香港大,晚間温度比香港低十餘度;日間雖然大多陽光充沛,但在陰暗處相當清涼,我大失預算。全程多是天朗氣清,藍天少雲,在伊斯法罕有幾小時微雨,在克爾漫竟有一天出現多場大雨和短暫的雪花、冰雹和雨雪,第二天早晨更積雪達十厘米。幸而全部行程未有受阻,雪景更帶來無限驚喜。   酒店的水準算是不錯,稍為不理想的是有一間酒店的洗手盆漏水和另一間的早餐太少食物選擇。每個遊覽地點大致上有足夠的拍照或自由活動時間。   8. 膳食方面,有時吃自助餐,有時要點主菜,約有五至十種菜式選擇,但所有餐館都是這些煮法相同的選擇,水準則參差。通常幾位團友聯成小組,可以分享幾款主菜。每餐都有薄餅式的麵包和沙律,但千篇一律。很多餐還有餐湯,但變化有限。總體來說,吃自助餐可自由選擇每一種食物的份量,減少浪費。   領隊的兩項措施包括預早為每位女團友準備一套伊斯蘭黑色長袍和自由兌換美金和伊幣給與團友頗大的方便;而且不時請吃土產和餅食,而3次光顧茶室,雖然沒有寫在行程之內,但也不用另外收費,使團友感覺得到理想的待遇。 Read More

2015年3月 伊朗之旅

2015年3月 伊朗之旅 – by Kwan C Fu 16天行程: 2月28日(星期六)Day 1 香港 – 伊朗 3月1日(星期日)Day 2   伊朗市中心 – 霍梅尼陵墓、伊朗國家博物館、地氈博物館 3月2日(星期一) Day 3 古烈斯坦皇宮、珠寶博物館、市集 3月3日(星期二)Day 4  庫姆(Qom) – 馬蘇美聖祠(Masumeh Holy Shrine)、卡尚(Kashan) 3月4日(星期三)Day 5  伊斯法罕(Esfahan)– 伊瑪目廣場(Imam Square)、羅特夫拉清真寺(Lotfollah Mosque)、伊瑪目清真寺(Imam Mosque)、阿拉卡普王宮 (Ali Qapu Palace)、四十柱宮(Chehel Sotoun Palace)花園 3月5日 (星期四) Day 6 阿美尼亞社區 Julfa、哈祖古橋、白鴿塔、星期五清真寺、33孔橋、拜火教寺 3月6日(星期五)Day 7  設拉子(Shiraz)- 居魯士私邸的遺跡 3月7日(星期六) Day 8  波斯波里斯(Persepolis)、帝王谷、卡里姆汗城堡(Citadel of Karim Khan) 3月 伊朗之旅 – […] Read More

2015年3月 伊朗之旅 – Day 15 德黑蘭(Tehran)

3月14日(星期六) 09:00出發往北部參觀兩所王宮。首先到建於卡加爾王朝的尼雅華蘭王宮(Niavaran Palace),皇宮有170年歷史,我們參觀了第一座大樓,裡面有多間不同用途的廳房,室內所有木建的部分如門和天花頂,都有精美的繪圖。之後到另一座巴列維王朝時加建的大樓,末代皇帝倒台前就是住在這裡。室內設計頗現代化,大堂有可以打開的頂部。各房間內展出了很多各國送給國王的禮物;有一間大禮堂有末代皇后法拉哈的畫像,皇帝的第一位妻子精神有問題而第二位無子女,她因而成為皇后;迎賓大堂被改裝為衣服鞋襪博物館,頗令人注目的是幾張在法國編織的有關著名故事 Story of Esther 的氈畫。 由於時間緊迫,我們選擇在快餐店吃牛肉或雞肉漢堡飽作午餐,水準不錯。之後往參觀建於巴列維王朝的薩德阿巴德王宮(Sadabad Palace),共有19座建築物現時被用作博物館,我們只有時間進入最重要的白宮和綠宮。白宮兩層樓建築外面貼上白色大理石,因而得名。前面原有巴列維皇帝的巨型銅雕像,他倒台後銅像身體被鋸掉,只剩雙腿,但仍比人要高。附近有一個後期加建的張弓向天空射箭的傳奇英雄雕像,傳說他被指派到最高的山射箭,落地之點就會成為國界,結果他用盡平生之力,不負所託,隨即倒地身亡。第二次大戰時盟軍曾在此召開國際會議,各國領袖亦有在宮前合照。宮內有多個各種用途之廳房,佈置以西式為主;皇后寢室內有全伊朗第一部彩色電視機。由白宮往綠宮須步行約15分鐘上斜路,道路兩旁有很多高大的楓樹,在一條支路上停著一架有點卡通的古老直升機。綠宮頂部為綠色蓋瓦,因而得名。在綠宮前我們遇到一隊約30人的攝製隊,團友把握機會和明星合照。進宮前須穿上鞋套,裡面不准拍照。宮內有很多鏡飾和鑲金的裝飾,厠所主要以大理石為建築材料。離開時遇到一個繪畫的傷健人士,有團友買了他的一幅畫。 跟著到禮薩阿巴斯博物館(Reza Abbasi Museum),它是歷史博物館的分館,展品甚有歷史價值,印象較深的包括: 約4千年前有高山羊(ibex)圖像的陶罐; 約3千年前的鹿陶像; 公元前10至7世紀牛形器皿; 公元前5至4世紀金綿羊; 2至3世紀的金和綠松石(turquoise)項鍊; 5至6世紀上有詩句的瓷器; 19世紀有動感的書法,(學書法原因是可鍛鍊修養); 18至19世紀的王子和公主畫像,(那時有墨代表美); 9. 576-77年的一本畫和詩的書的節錄。 接著往自由塔,它是德黑蘭的地標,1971年國王為慶祝波斯帝國建立2,500年而建,當時名國王塔,塔成「人」字形,立體看有4隻腳,融合了蕯珊王朝和伊斯蘭的建築,外面鋪上無數塊大理石,正面則有2,500塊。 黃昏時來到電視塔(Tehran Milad Tower),塔高468米,是世界上第六高的電訊塔。乘坐電梯至284米高的9樓,速度為每秒7米,屬同類電梯的第二快。走出室外從高處遠望,太陽剛剛下了山,景物有點迷濛,可見德黑蘭的污染程度不輕。初時四周燈光不多,但天色漸漸轉黑,愈來愈多燈光亮起,相當可觀。離塔不遠有一座54層高的大廈,原來已是全市最高的住宅大樓。乘電梯下7樓,是名人臘像廊,都是對伊朗貢獻良多深受愛戴的人物。面對電梯的第一個是經常批評末代國王引致入獄的記者,另一個正在繪畫的是創造新式詩詞的詩人,最顯眼的是穿著古服的鬍鬚佬 Amir Kabir,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個蒐集了二千萬個伊朗文字和詞語的來源和意義的文字學家,著作叠起來有人的高度,我懷疑導遊是否記錯了數目。 再到第二晚光顧過的餐館吃燒羊架,團友林冠新創下了吃21塊羊架的新紀錄。伊朗旅行社的老闆「肥佬」親自來到送行,並送紀念品給每位團友。由於還有時間,導遊帶我們到鬱金香(Laleh)國際酒店的大堂休息,書店的老闆特別回酒店招呼我們;有部分團友往地氈商店而有所斬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