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赫.辛德陵園

西班牙大使岡薩勒斯遲到了,遲到了200年,他既沒有看到阿弗拉西阿布(公無前6—13世紀撒馬爾罕的遺址——譯者注)的圍牆、清真寺,也沒有看到它的陵墓、宮殿。但是,在酷暑難熬、塵土蔽日的城市裏尋找了一天之後,傍晚時分,他終於在帖木兒陵墓附近看到了撒馬爾罕。西班牙大使震驚了。他寫道:“這裏有那麼多的果園,葡萄園,當你走近它,你好像置身於森林之中,四周都是高大的樹木,而撒馬爾罕就在綠蔭深處”。 Read More

希瓦汗國 街道和博物城

沙漠中春雨綿綿,有時會刮起一陣狂風暴雨,短暫的雨把堡壘厚實的土坯牆洗刷得乾乾淨淨。常聽到有人說,水溝裏有人的頭顱骨。原來,迷信的暴君認為把人砌進牆裏去,牆就更牢固,他就命令將奴隸、戰俘砌進牆裏去……. 這是一個很殘酷的,一個深藏於中亞沙漠地區中部的汗國。似乎時間也無能為力,沒有人能穿越無邊無際的沙漠到達那裏。那裏的水貴如黃金,阿姆河沿著又小又髒的溝渠從幾十公里以外的地方流過來。希瓦汗國的王宮就在城堡中。王宮本身也像這座城堡:牆是沙土黃色,沒有一扇窗,牆垛上的雉堞密密咂咂。那裏的臣民飽受壓迫,鬱鬱寡歡,可汗是他們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如若有人敢於表示不滿,那就會被當眾在集市廣場上撕裂割斷喉嚨。犯了過錯的奴隸被釘在城堡的大門上,釘子就釘在他的雙耳上,過路的人都必須向他的臉上吐吐沫。 Read More

巴姆城堡

位於伊朗東南部的巴姆古城是一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古城內著名的巴姆古城堡也於去年6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3年底的巴姆大地震給古城的保護製造了巨大的障礙,然而一場新的“文化地震”似乎更令人擔心。 據來自德黑蘭的消息,近日,巴姆古城內的一塊土地交易異常活躍,其低廉的土地價格吸引著附近越來越多窮人來這裏安家。交易中的土地離巴姆古城堡僅咫尺之遙,全部屬於巴姆古城一位名叫賈西米的富人。 Read More

聖城庫姆

1. 庫姆概況 庫姆(Qom)是伊朗庫姆省首府,坐落於首都德黑蘭西南約150公里,位於庫姆河畔,緊靠卡維爾沙漠,地理座標處於北緯34。39,東經50。53,人口110萬人(2017年),人口以波斯人為主。庫姆是伊朗的第八大城市,是僅次於馬什哈德的什葉派宗教聖地,是當前全球什葉派最大的宗教學術中心,在伊朗什葉派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Read More

薩珊王朝浮雕壁畫

在談薩珊美術之前,先簡要介紹一下帕提亞美術。 帕提亞(安息)王朝(前248~226年),公元前三世紀中葉獨立於伊朗高原東北部,公元前二世紀半葉強盛起來,領有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成為西亞大國,東與貴霜、西與羅馬帝國抗衡,二世紀末轉衰,後為薩珊王朝取代。帕提亞首都最初定在尼薩,後西遷至埃克巴坦納、泰息封(伊拉克巴格達東南26公里處),文化受古希臘影響,美術以圓雕為主,目前不尚未發現壁畫和浮雕。 Read More

伊朗壁畫

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的伊朗高原上,北接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東接阿富汗、巴基斯坦,西接土耳其、伊拉克,南臨波斯灣、阿曼灣,是東西方的交通樞紐,有“歐亞陸橋”之稱。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就通過伊朗,使其成為亞、歐文明薈萃之地。伊朗面積約有165萬平方公里,四周高山環繞,中部是乾燥的盆地、沙漠和鹽湖。山區礦產資源豐富,出產銅礦、鈷礦、銅礦使伊朗金屬工藝發達,鈷礦因是陶瓷釉藥(藍釉),而使得伊朗陶瓷發達,中國由唐至明一直進口伊朗的鈷土礦。此外,伊朗毛紡織業和棉紡織業也很發達,伊朗地毯一直佔據世界首位,是室內裝飾的理想材料。 Read More

在阿富汗中部的巴米揚地區

2015/06/12   在阿富汗中部的巴米扬地区,曾经耸立着两座宏伟庄严的巨大佛像,分别高约53米和37米。2001年3月,塔利班不顾国际舆论强烈谴责,用炸药和大炮炸毁了这两尊佛像。14年来,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试图复原佛像,均未能如愿。 近日,来自中国的张昕宇和梁红夫妇及其团队,利用先进的建筑投影技术,成功对53米高的大佛进行了光影还原,并以此方式向中阿两国友谊致敬。 Read More

阿富汗 巴米揚佛像 (6)

巴米揚最後的佛 巴米揚大佛將被炸毀,消息傳來,全世界的佛子們為巴米揚大佛默默祈禱。作為當代人,我們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感到很震驚。對我們來說,滅佛似乎一件是離我們很遙遠的事情,最後的一次大規模對佛教文化的滅絕,也已經在多年前就結束了。處在國運上升佛教復興階段的我們,對滅佛的概念,完全是從書本和佛教歷史中得來的模糊印象,夾雜著對那些殘損而又代表著藝術和精神顛峰造詣之造像的種種遺憾和歎息,總以為這一切都是歷史了,已經過去了,在人類的理性時代再也不會有了。 巴米揚大佛像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奇跡,在世界佛教史上有過燦爛的一頁,玄奘大師曾親眼見過他的金碧輝煌;而其藝術價值更是無可估量,所以塔利班打算炸掉大佛的消息一公佈,其影響遠遠在全世界佛教界之外;從聯合國秘書長和聯合國教科文基金會一直到各國首腦政要,從各國佛教徒到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無數熱心人士四處奔走拼命挽救,甚至緊急集資給塔利班開出了價值不菲的高價“贖買”清單,然而,一切努力都在塔利班領袖冷酷的執著面前付諸東流,隨著上百噸黃色炸藥一聲巨響,全世界無數佛子在電視機前黯然淚下。 佛祖悟道後第一個認識就是;大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行,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Read More

阿富汗 巴米揚佛像 (5)

巴米揚大佛–第三尊大佛之謎   《大唐西域記》記述梵衍那國一段中提及“城東二三裡伽藍中有佛入涅盤臥像,長千余尺”,應為長300余米的臥佛形象。 關於睡佛,迄今有力的文獻考證是西元7世紀中國唐朝和尚玄奘西行時的遊記。遊記表明,睡佛就在兩尊立佛之間,長為900英尺,是180英尺的最大立佛的5倍。其躺臥的位置,稍微偏向小立佛所在的一端。此外,考古學家指出,巴米揚立佛建成於西元3世紀到5世紀,時間跨度為200年,當時是佛教文明昌盛的時期,人們以塑造不同形態的佛像來表達對神明的膜拜。因而,在同一時期,人們極有可能還建造了一尊睡佛。考古學家無法確定的是,這尊睡佛是躺在兩尊立佛的腳下,還是單獨沉睡在別的地方。 不管怎樣,巴米揚地區因睡佛的傳說而充滿謎一樣的色彩,這裡更潛藏著豐富的考古、文化和歷史價值。 Read More

阿富汗 巴米揚佛像 (4)

巴米揚大佛–重建   國際社會幫助重修大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針對巴米揚遺跡制定了一項浩大的保護、修繕工程。從2001年至2008年,該組織已經向阿富汗派出五個國際專家工作組。去年10月所成立的第五期工作組共有30名成員,他們中包括阿富汗政府官員,以及來自日本、義大利、德國、法國的考古學家、地質學家和歷史學家。日本和德國政府是這項工程的主要出資者。僅在一期工程中(2002年至2004年),日本政府就捐贈了近200萬美元。 最為棘手的工作,莫過於如何處理那200噸重的佛像碎片。有傳言說塔利班在炸毀佛像後,曾經拉了40卡車的文物碎片到巴基斯坦變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阿富汗負責人長崗正則向本刊證實,確實有一些文物被變賣流失了,但“情況並不像傳言中的那樣糟糕”。 在德國政府的出資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兩年來負責對佛像的碎片進行搜集、保護和分析。大至90噸重的石頭,小至細細的沙礫,都經考古專家們仔細發掘、歸類。除了碎石以外,專家們還發現了3000多個佛像表層的灰泥碎片。 據德國考古學家愛德蒙•梅爾澤介紹,用碳鑒定法對這些碎片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較小的佛像是在西元507年修建的,原來的外表是彩色;而較大的佛像修建時間是西元551年,外表為深紅色。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不僅記載了兩座巴米揚立佛,還這樣描述了另一座在附近的臥佛:“城東二三裡伽藍中,有佛入涅臥像。長千餘尺。”這座長千餘尺(相當於300米)的佛像如果確有其事,將是世界上最大的臥佛。有專家認為,這座佛像很可能已經毀於當地頻繁發生的地震當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