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法清真寺

全球第四大清真寺。公元661年2月14日,什葉派第一代伊瑪目在此被哈瓦利吉派行刺,3日後去世。 6年前經過不准入內,今天早上再次經過,想不到可以入去参觀。全團歡呼真主偉大! Read More

2016年西非之旅 – 前言

第一次搞西非,原來行程共五國,包括馬里及伯基納法索,後來發覺當地局勢不穩,改由毛里塔尼亞及象牙海岸代替。 順序變成這樣: 塞內加爾一岡比亞一毛里塔尼亞一象牙海岸一加納(全程首尾21天,大部分時間天氣炎熱)。 團隊一共23人,分別持有6種不同護照(中國/香港特區/英國/英國海外/加拿大/美國)。 以下是本團的流水帳,供各位參考。圖片由林晶華老師拍攝。 Read More

塔吉克伊什卡希姆口岸

伊什卡希姆 (Ishkashim) 口岸是塔吉克通往阿富汗最安全的途徑。 口岸位於塔吉克南部的戈爾諾-巴達赫尚自治州。 1890年以前,此地居民臣服於清朝,劃歸新疆省管轄。19世紀後期英俄在亞洲爭奪勢力範圍,1890年沙俄進駐並控制了包括此地在内的帕米爾高原北部地區,不久與清簽訂了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與英國簽訂《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從滿清到民國,中國政府始終堅持對此地擁有主權,不承認沙俄和蘇聯的佔領合法,但是卻無力進駐此地實行有效統治。 蘇聯時代州被划成戈爾諾—巴達赫尚自治區,自治區建于1925年。1929年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后,該區成為共和國的一部分。 蘇聯解體後,中國和塔吉克分別於1999年和2002年簽署了《中塔國界協定》和《中塔國界補充協定》。 2000年7月,中塔吉三國又簽署了《中塔吉關於三國國界交界點的協定》,為徹底解決中塔兩國邊界問題奠定了基礎。2002年5月,塔吉克總統訪問中國,同意把靠近帕米爾地區存在爭議的28,000平方公里土地中的3.5%共大約1,000平方公里的領土交給中國,從而結束了邊界爭議。   伊什卡希姆口岸的名稱來自當地一條村莊,這裡附近居住有25000名伊什卡希姆人,語言屬於伊朗方言,其中一半人口分佈在口岸對面的阿富汗同名村莊。 村民雖分屬兩國,但同聲同氣,只有一河之隔, 很早就習慣邊貿。雙方居民過境買賣無須簽證。遊客則需預先辦妥手續。 Read More

俄日北方四島之爭

北方四島是指俄羅斯千島群島和日本北海道之間的國後、擇捉、齒舞和色丹四個島嶼,俄羅斯稱這四個島嶼為南千島群島(southern kuriles),日本稱之為北方四島 (northern islands / northern territories)。由於歷史原因以及重要的資源。軍事等原因,導致俄羅斯與日本在北方四島問題上爭執不下。 重要價值 北方四島是指俄羅斯千島群島和日本北海道之間的國後、擇捉、齒舞和色丹四個島嶼,俄羅斯稱這四個島嶼 北方四島為南千島群島 (southern kuriles),日本稱之為北方四島 (northern islands / northern territories)。北方四島位於北緯43度23分—45度33分、東經145度23分—148度52分之間,東臨太平洋,北面是鄂霍次克海,東北面是擇捉海峽,西南隔根室海峽與北海道相望,總面積4994平方公里,相當於日本千葉縣的面積。 Read More

在阿富汗中部的巴米揚地區

2015/06/12   在阿富汗中部的巴米扬地区,曾经耸立着两座宏伟庄严的巨大佛像,分别高约53米和37米。2001年3月,塔利班不顾国际舆论强烈谴责,用炸药和大炮炸毁了这两尊佛像。14年来,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试图复原佛像,均未能如愿。 近日,来自中国的张昕宇和梁红夫妇及其团队,利用先进的建筑投影技术,成功对53米高的大佛进行了光影还原,并以此方式向中阿两国友谊致敬。 Read More

阿富汗 巴米揚佛像 (6)

巴米揚最後的佛 巴米揚大佛將被炸毀,消息傳來,全世界的佛子們為巴米揚大佛默默祈禱。作為當代人,我們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感到很震驚。對我們來說,滅佛似乎一件是離我們很遙遠的事情,最後的一次大規模對佛教文化的滅絕,也已經在多年前就結束了。處在國運上升佛教復興階段的我們,對滅佛的概念,完全是從書本和佛教歷史中得來的模糊印象,夾雜著對那些殘損而又代表著藝術和精神顛峰造詣之造像的種種遺憾和歎息,總以為這一切都是歷史了,已經過去了,在人類的理性時代再也不會有了。 巴米揚大佛像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奇跡,在世界佛教史上有過燦爛的一頁,玄奘大師曾親眼見過他的金碧輝煌;而其藝術價值更是無可估量,所以塔利班打算炸掉大佛的消息一公佈,其影響遠遠在全世界佛教界之外;從聯合國秘書長和聯合國教科文基金會一直到各國首腦政要,從各國佛教徒到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無數熱心人士四處奔走拼命挽救,甚至緊急集資給塔利班開出了價值不菲的高價“贖買”清單,然而,一切努力都在塔利班領袖冷酷的執著面前付諸東流,隨著上百噸黃色炸藥一聲巨響,全世界無數佛子在電視機前黯然淚下。 佛祖悟道後第一個認識就是;大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行,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Read More

阿富汗 巴米揚佛像 (5)

巴米揚大佛–第三尊大佛之謎   《大唐西域記》記述梵衍那國一段中提及“城東二三裡伽藍中有佛入涅盤臥像,長千余尺”,應為長300余米的臥佛形象。 關於睡佛,迄今有力的文獻考證是西元7世紀中國唐朝和尚玄奘西行時的遊記。遊記表明,睡佛就在兩尊立佛之間,長為900英尺,是180英尺的最大立佛的5倍。其躺臥的位置,稍微偏向小立佛所在的一端。此外,考古學家指出,巴米揚立佛建成於西元3世紀到5世紀,時間跨度為200年,當時是佛教文明昌盛的時期,人們以塑造不同形態的佛像來表達對神明的膜拜。因而,在同一時期,人們極有可能還建造了一尊睡佛。考古學家無法確定的是,這尊睡佛是躺在兩尊立佛的腳下,還是單獨沉睡在別的地方。 不管怎樣,巴米揚地區因睡佛的傳說而充滿謎一樣的色彩,這裡更潛藏著豐富的考古、文化和歷史價值。 Read More

阿富汗 巴米揚佛像 (4)

巴米揚大佛–重建   國際社會幫助重修大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針對巴米揚遺跡制定了一項浩大的保護、修繕工程。從2001年至2008年,該組織已經向阿富汗派出五個國際專家工作組。去年10月所成立的第五期工作組共有30名成員,他們中包括阿富汗政府官員,以及來自日本、義大利、德國、法國的考古學家、地質學家和歷史學家。日本和德國政府是這項工程的主要出資者。僅在一期工程中(2002年至2004年),日本政府就捐贈了近200萬美元。 最為棘手的工作,莫過於如何處理那200噸重的佛像碎片。有傳言說塔利班在炸毀佛像後,曾經拉了40卡車的文物碎片到巴基斯坦變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阿富汗負責人長崗正則向本刊證實,確實有一些文物被變賣流失了,但“情況並不像傳言中的那樣糟糕”。 在德國政府的出資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兩年來負責對佛像的碎片進行搜集、保護和分析。大至90噸重的石頭,小至細細的沙礫,都經考古專家們仔細發掘、歸類。除了碎石以外,專家們還發現了3000多個佛像表層的灰泥碎片。 據德國考古學家愛德蒙•梅爾澤介紹,用碳鑒定法對這些碎片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較小的佛像是在西元507年修建的,原來的外表是彩色;而較大的佛像修建時間是西元551年,外表為深紅色。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不僅記載了兩座巴米揚立佛,還這樣描述了另一座在附近的臥佛:“城東二三裡伽藍中,有佛入涅臥像。長千餘尺。”這座長千餘尺(相當於300米)的佛像如果確有其事,將是世界上最大的臥佛。有專家認為,這座佛像很可能已經毀於當地頻繁發生的地震當中。 Read More